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崇王尚法的大时代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隋归人六朝,即晋、宋、齐、梁、陈、隋;马宗霍《书林藻鉴》则将隋附于南北朝。
隋虽统一南北,但国柞短暂,三十七年(581年一618年)而终。因此,隋代书家,尽是前朝人,或官于隋、或卒于隋,所以,附于前朝,亦为不谬。但是,唐初大家,都曾仕于隋,且师承前代。如褚遂良受法于史陵,得力于隋《龙藏寺碑》;虞世南师法智永。欧阳修《集古录》:“隋之晚年,书学尤盛,吾家率更(即指欧阳率更,修与率更同姓,故称吾家。)与虞世南皆当时人,后显于唐,遂为绝笔。”因此,将隋唐并为一章,不为无据。
对隋代书法,抑扬皆有。叶昌炽《语石》:“隋碑上承六代,下启三唐,由小篆八分,趋于隶楷,至是而巧、力兼至,神明变化,而不离于规矩,诚古今书学大关键也。”祝嘉则谓隋为“书学之末运,气韵渐弱,章法渐整齐,不复有飞逸雄强之美矣。”
隋三十六年而亡,所以难成自家面目。但处于南北朝与李唐之间,前一时代书学的优短都经隋而消融,后一时代书学的优短也酝酿于隋,谓其为关键,并不过。
唐继隋后,历二百八十九年乃亡,国势强盛,太平日久,于是,各种制度得以建立,玩好之风亦起。开国之初,即有酷好书法的太宗,帝王染指,一方面足以推助风气,使李唐近三百年间,几至独尊书学。柳治徽《中国文化史》称:“唐人之工书,不第由学校教授,且经贞观、开元之提倡,视其他艺术为独尊也。”另一方面,国势久盛,帝权无边,因太宗偏嗜,天下人尽仰一人的好尚。于是,有唐一代,遂乏南北朝时期纷纭多彩的盛况。故祝嘉有言“书至于唐,雄厚之气已失,江河日下,非天才学力之所能挽回。太宗虽笃好书法,天下靡然从风,士大夫讲之尤力,书家虽盛,已无六朝楷模,盛极而衰,大势已去,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也”。前此,康有为即讥贬唐人书“钻承陈、隋之余,缀其遗绪一二,不复能变,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今所谓晋唐风格,实则唐人不过附影舞动、随声唱和而已,即祝嘉先生所谓“不能推陈出新”也。
唐代论书之作,虽谓之汗牛充栋亦不为过。唐前论书,多为片语只言,短札促简,虽不乏真知灼见.却如星光一闪,未能演为洋洋大观的宏论。至唐,鸿篇巨制乃出,理论规模,至此构成。
隋、唐三百余年,是中国书法古今的分界。康有为称:“唐以前之书密,唐以后之书疏;唐以前之书茂,唐以后之书凋;唐以前之书舒,唐以后之书迫;唐以前之书厚,唐以后之书薄;唐以前之书和,唐以后之书争;唐以前之书涩,唐以后之书滑;唐以前之书曲,唐以后之书直;唐以前之书纵,唐以后之书敛。”康氏提倡碑学,故尽力贬抑唐人书,而发卑唐之论。不论如何,有唐一代,实为古今书法变易的分界。这种演变,实在是由思想、观念的不同所造成。比如,唐以楷法取士,古代民间纯朴的书法思想便为功利思想所取代。再者,唐代书家,主要由文人构成,他们的情趣,自然区别于前人。何况,文房工具,尤其是纸的制作,在唐代已极精良,这更有助于流美,使古人书的厚、涩之势减弱,而演为滑、纵。
唐人书法影响宋、明极深。宋因为外扰所困,义士仁人痛感国破之恨,于是极力推崇鲁公,这也是书外思想之介人书艺。故唐以后,伦理思想与艺术观念,几至合而为一。凡所推崇的,非忠节义士,即中兴功臣,思想观念如此,对南北朝的民间刻石,自然不以为意。
自唐后,极力强调字外功,不博通群典、兼搜诗画者,几乎不配尊为书家。这个思想笼罩至今,于是,便不能不将一般民间书家排斥在书苑之外,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时代,终于一去不返。
大体而言,唐后士大夫书法思想居于垄断地位,至宋、明而极盛,直到清代,才有所变更。
上一篇: 马一浮书法:隐逸的“泰斗”
下一篇: 转变期中的隋代书法思想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