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东晋书法世家
东晋时期,中国书法艺术仍然主要掌握在少数书法世家之手。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琅邪王氏、颖川庾氏、陈郡谢氏、高平郗氏、太原王氏和江夏李氏、吴郡张氏等。
琅邪王氏书法的代表人物有王导、王敦、王廙、王羲之、王献之、王凝之、王洽、王殉、王珉等。
王导(276-339),字茂弘,王览之孙。东晋著名政治家。辅佐晋元帝司马睿立足江东,为东晋王朝的稳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王导长于书法,史载王导曾得到锺繇所书《宣示表》,非常宝爱,过江南下时将其带到江南。王导善草秦和行书,师承锺繇和河东卫氏,书法为当世所贵。王敦虽然是一员武将,也长于书法。
王痪(276-322),字世将,王览之孙,王羲之的叔叔。“少能属文,多所通涉,工书画,善音乐、射御、博弈、杂技。”(《晋书·王廙传》)因此,王A是东晋初年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王皮的书法师承锤珠,善“章楷”,即今天的楷书;同时兼工行书、草书和飞白书。其传世书法作品有《祥除帖》、《昨表帖》、《七月帖》等。南朝王僧虔在《论书》中说王皮的书法在王羲之之前是江东第一,“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可见王虞对王羲之书法的影响很大。
王洽,字敬和,王导之子,有美称。历官中军长史,建武将军、吴郡内史,加中书令。升平二年去世。工于书法,传世作品有《辱告帖》、《仁爱帖》、《兄子帖》、《感塞帖》等。
王询(350-401),字元琳,王洽之子。弱冠与谢玄二人为东晋名将桓温掾,俱为桓温所敬重。桓温经略中原,军中机务,一以委之。历官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侍中、辅国将军,太子詹事等,封东亭侯。王殉有才名,在政治上党于桓氏。桓温子桓玄谓其“神情朗悟,经史明澈.风流之美,公私所寄。”(《晋书·王廙传》)长于书法,传世作品有《末冬帖》、《伯远帖》等。
《伯远帖》墨迹纸本,行书.凡5行47字.历代流传有绪,后入清宫内府,乾隆皇帝以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合称“三希”,因名其斋日“三希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书法中锋、侧锋并用,气韵流宕,结体用笔多以敬侧取势,生动俊逸。董其昌谓其书法“潇洒古澹,长安所见墨迹,此为尤物,足见东晋风流。”在《画禅室随笔》中,董其昌更因此而认为王殉的书法“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王珉(351--388),字季琰。王洽子,王珣之弟。《晋书·王琅传》谓王琅“有才艺,善行书,名出询右,时人为之语日:法护(王殉小字法护)非不佳,僧弥(王琅小字僧弥)难为兄。”历官国子博士,黄门侍郎。代王献之为中书令,世称“王小令”。太元十三年去世,时年38岁。传世作品有《此年帖》、《十八日帖》及《今欲出帖》等。
颖川(今河南禹县)庚氏在书法艺术上的代表人物有庾亮、庾翼等。
庚亮(289-345),字元规。长于草书和行书,风格纵放,自成面目,传世作品有《书箱帖》。庾翼(305-345)字稚恭,长于楷书、行书和草书,少年时书法和王羲之齐名,传世有《姑吏帖》。
高平(今山东金乡》都氏书法上的代表人物有郗鉴、郗愔、郗昙和郗超等。
郗鉴(269-339),字道徽,出身地方豪强之家,东晋重臣,王羲之的岳父。书法丰茂宏丽,下笔流畅。郗愔(313-384)字方回,王羲之妻弟,善草书,纤株得中,富于态势,早年书名亚于王羲之。传世作品有《至庆帖》、《比书帖》、《石首干帖》、《敬豫帖》等。都昙和郡超(王羲之妻侄)也都长于草书和楷书。希卜超的传世作品有《远近帖》等。
陈郡(今河南淮阳)谢氏在书法上的代表人物有谢尚、谢奕、谢安、谢万等人。
谢尚(308-357),字仁祖,善草书,风格峻整。谢奕(?-358)字无奕,史书记载其书法风格潇洒,任兴而为。
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善楷书和行书,虚和醇正,有名士之风。传世有《八月五日帖》《哀穷帖》、《道民帖》等.
太原王氏书法上的代表人物有王述、王潇等。
王述(303-368),字怀祖,官至会稽内史、扬州刺史。至唐代仍有书法作品传世。王濛(309-347)字仲祖,善隶书和章草。王修(334-357)字敬仁,能文善书,师法锺繇,长于隶书和行书,和王羲之关系很好。
江夏李氏书法的代表人物有李式兄弟。李式(275-328)字景则,书名在王澳和王导之间。李式的堂弟李充(?-362),其母亲就是著名的卫夫人卫栋。少承家学,长于楷书。
吴郡张氏是东吴旧族,以书法著名的有张弘、张翰等,均见于历史记载,但没有什么书法作品流传下来.
在东晋初期,因为在书坛影响最大的人物都是从北方南下的士族,所以他们的书法风格仍然继承了西晋的风气,主要师法张芝、锺繇、卫店和素靖等人,王导、王姨等人无不如此。东晋中期以后,王羲之、庾翼、谢安等人成长起来,琅邪王氏逐渐领导了书坛,特别是王羲之,在当时产生巨大的影响。东晋晚期,王献之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其他书家虽然也有很高的名声,但就其对后世的影响而言,都无法和王羲之父子相比。
上一篇: 南朝篆隶杂体书法及《千字文》
下一篇: 流派的分野与学派的对峙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