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南宋“兰亭学”的文化特色与学术价值

         南宋一代的“兰亭序学”之火,实由众人拾薪抬焰而起。这一点可从《兰亭考》、《兰亭续考》两书中得到印证,也可从传世的宋人总集、别集、笔记乃至史传之书中得到印证。当然,从书法史的角度来说,传世书迹也很好地传达了这一信息。这是南宋时代的文化特色之一。后世人对南宋“兰亭学”相关著述的频频引用,正彰显了南宋“兰亭学”的学术理论价值。

          综合考察而论,南宋“兰亭学”的特色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间跨度长,地域分布广,参与人数多。南宋“兰亭学”延续了整个南宋时代,从南渡之初的高宗赵构开始,无论前期的高宗皇后吴氏、宋孝宗,中后期的权贵贾似道、游似等,还是一代文化名人米友仁、徐兢、毕少董、朱敦儒、吴说、洪适、洪迈、尤袤、陆游、范成大、周必大、杨万里、朱熹、王厚之、沈揆、王明清、楼钥、姜夔、李心传、赵孟坚等,均参与讨论。其地域分布,以杭州、绍兴、嘉兴为中心,遍及南宋整个疆域,也波及对峙中的金国部分区域。

         (二)南宋“兰亭学”是时代、艺术、学术三结合的产物。其以刻帖文化为背景,以金石学为支撑,以《兰亭序》石本的收藏与翻刻风气炽热为表征。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本祖宗故事,从高宗朝广搜天下遗书开始,南宋内府的《兰亭》收藏至孝宗朝达到高峰。同时,南宋文人士大夫的《兰亭》情结也颇为浓厚,收藏之风日益兴盛,一时名士如毕少董家藏“《兰亭》本多至三百”,鲁长卿有“兰亭会妙”集卷(后归沈揆),沈揆、王厚之等家藏也均过百本。至于权臣贾似道、游似辈之所藏,更见叹为观止。

         (三)以题跋为主要参与样式,以专门著录著作为标志,形成一个时代的书法赏评之风尚。人数众多、数量庞大的南宋文人题跋中,关乎《兰亭序》的题跋几近人人为之,或赏鉴题咏,或随感而发。这类题跋,目前尚有多种书迹传世,至于这类题跋的具体数量,一时尚难统计,即据《兰亭考》、《兰亭续考》而可窥其一斑。除了上面提到的表表人物之外,曹彦约(简斋)、曹士兖(鲁可)、曹士冕(端可)父子三人的这类题跋也值得重视。南宋人的这类题跋,对后世的书法题跋风尚影响深广,其中宋宗室出身的赵孟頫(1254-1322)后来更有著名的《兰亭十三跋》、《兰亭十五跋》之作。而桑世昌辑《兰亭考》、俞松辑《兰亭续考》两书,则是南宋“兰亭学”的集大成之作,也影响到后世相关著述的问世。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四)南宋“兰亭学”范畴中最具学术理论价值的诸家题跋,既是重要的书法史资料,也是后世值得珍视的社会史资料。这显然是“超越”桑世昌、俞松辈本意的学术价值之所在,也正是李心传所说的“未可以‘玩物’而疵之”的方面。比如,朱彝尊在《书<兰亭续考>后》一文中,就《兰亭续考》所载檇李沈揆(虞卿)五跋,合以《至元嘉禾志·宋登科题名》、《金史·交聘表》、《中兴馆阁续录》、《正德姑苏志·守令表》等,钩考出了沈摆的历官本末,而补《宋史》中无沈揆传之不足。

         当然,后世学者对南宋的这一风气并非没有异议,有的甚至给予了尖锐的批评,其主要原因是南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其耽玩《兰亭》之风气,沉溺一家一帖之小气象,有标榜东晋江左清谈之风、玩物丧志之嫌疑。这或许是南宋“兰亭学”让人诟病的地方,或许也是今人著述书法史、书法理论著作时不采其论的原因之一吧。

 

 




上一篇南宋书法理论《翰墨志》一卷的流传情况

下一篇南宋赵明诚著、李清照整理《金石录》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