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曾棨论学古能变.不停留于已然之迹
曾棨,明太祖洪武五年至宣宗宣德七年(1372-1432),江西永丰人,字子启,永乐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为文如泉涌,一泻千里,工书法,草书雄放。他出生比本章前面提及的所有人都早,而书学思想却比很多人开放清醒,其《西墅集》中有论书一节说:
帷晋唐以书名家者,不可胜计。虽体制不同,而规矩绳墨初不异也。近时学
者徒见其已然之迹,临钟、王者曰:“我师晋”,临欧、虞者曰:“我师唐”。非
学者惬然当之,见之者亦从而曰:“彼诚晋也,唐也”。嗯!是徒仿佛其体制之
似,而不求其规矩绳墨,良可叹哉!大抵作书,须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伸
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则任心随意,皆合规矩矣。且夫书法之妙,非可言传。
昔人有见担夫争道,闻鼓吹,观舞剑,而造神妙,以至听江声,见蛇斗而笔法进
者,此岂构拘于临写之勤哉。
不能忽略他说这些话时,正是赵书风靡,强调临写之勤,强调“体制”必肖古人之时。曾棨也强调规矩绳墨的学习,但他强调不必拘于“已然之迹”,却是完全与时论不同的学书观。这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学书的目的要求:是以前人的书法形貌为形貌,还是以前人的经验方法为自己创造的借鉴?曾棨主张的是后者。
多少年来有一股书气:以为学书就只能学某家书体。不学其书体只取其方法,就不算学书。曾棨指出这种现象不正常,“良可叹哉”。 他主张在把握平正、掌握基本法度的基础上“伸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任心随意,皆合规矩”。他特别强调书法创作感受也孕发自现实。认为书家不仅要临法帖,更要领会古人从现实诸事物中获取情、性、意、理的精神,化为书法形质意趣,而不是仅仅埋头于临书之勤。
这说明明初一些有识之士即已存在相当开放的书学思想,说明注重从生活孕育激情,而不仅仅把书法当纸上功夫来做的思想,也在发展。虽然步履维艰,开放的思想认识,在当时理学道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背景下,还难以很顺利地变为书法现实,但这许多思想的出现,却给当时的和继续到来的又一个时代的书家们在认识现状、思考书法的发展提供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材料。
下一篇: 明代书法沉滞与反叛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