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王世贞始破唯中锋的迷信
    王世贞(1526-1590),南京太仓人。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抒子。明詹景凤《詹士小辩》称“元美虽不以字名,顾吴中诸书家,唯元美一人知法古人”。
    这确实是一位较一般书家更有头脑的人物,对于当时被视为绝对真理的“中锋用笔论”,居然敢于对世人的迷信,根据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识:
        正锋、偏锋之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故借此为谈耳。苏、黄全
    是偏锋,旭、素时有一二笔,即右军行草中亦不能清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
    态,自不容己也。文待招小楷时时出偏锋,固不待京兆,何损法书?解大绅、丰
    人翁,马应图尽出正锋,宋救恶札?不识丁人妄谈乃尔,可恨可笑!
                                                                (《艺苑危言》)
    他不仅不以祝允明书有偏锋为怪,而且认定其书仍是可法之书,而且把祖师爷也搬出来,证明偏锋并非祝允明才有之事。正锋、偏锋,各有所用,“自不容己也”。文微明作小楷也“时时出偏锋”。反过来,虽笔笔正锋如解婿、丰坊,马应图者,也并未见能改变其书不是恶札。
    王世贞也主张在学中变:
        右军之书,后世幕效者,仅能得其圆密,已为至矣。其肉在骨中,趣立法
    外,紧势游力,浮质古意不可到。故智永、伯施,尚能绳其祖武也。欧、颜不得
    不变其真,旭、素不得不变其草,永、施之书,学差胜笔;旭、素之书,笔多学
    少。学,非为积习也,乃渊源耳。
                                                              (《艺苑厄言》)
    王世贞指出,后世学王者,仅能得右军形式上的圆密,而其“淳质古意不可到”。正由于此,时接晋宋的智永、伯施。勉强还能有其气息,到欧、颜就不得不以其正书,旭、素不能不以其草书寻求创变。永、施之书,传统的东西比自己的较多;到旭、素,自己的用笔就比从传统汲取的多了。这不是坏事,这是发展规律。“学,非为积习也,乃渊源耳”。这是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    学习前人,不是为了形成习气,不是在习古人中形成自己的定势,而是为了继承发展。(我们在介绍董其昌时,知道董有“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的话。董较王晚出30年,董的那一思想,未必不是从这里来,或受这一思想的启发。)
更为难得的是他把风格特点的强化,把新的风格面目的产生,看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颜书贵端正,骨露筋藏;柳书贵道劲,筋骨尽露。旭、素之后,奎、高不能
不生;颜、柳之后,张(即之)、李(溥光)不能不生。      




上一篇帖学的滥觞

下一篇帖学氛围下明代书法思想的主要流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