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一任外拓 态肆张扬—何绍基行书的新范式
清代碑学萌芽,兴起,直到最后形成宏大的规模。首先是一批书学理论家,如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对碑学极力鼓吹和摇旗呐喊;随后则是一大批身体力行的书法家,如邓石如、伊秉缓、何绍基、赵之谦等人现身说法,对魏碑书写实践活动进行倡导。于是,轰轰烈烈的崇碑运动就声势浩大地席卷了整个书坛。这是从宏观上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如果具体到每一位书家,其成长过程和学书的经历却是复杂的。在崇碑的每一位书家当中,几乎都不是从一开始就学习北碑的,何绍基也不例外。他是不分门派、不分碑、帖,在广泛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又在北碑的学习上有所专能,遂成为侧重北碑的大家。
[清]何绍基《行书条屏》:
何绍墓出入于阮元、程恩泽之门,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其书法四体皆工,大小兼能,亦善篆刻。何绍墓的行草书.熔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凉案问有一种清刚之气。其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颇笔.融厚有味。晚年则人书俱老,已臻炉火纯青地步。这件行书屏条即其晚年之作,老辣外拓之书风已人化境。
何绍基(1799一1873年)是著名碑学理论大家阮元的门生,也是一位博览群书、淹通经史、学富五车、著述甚丰的大学者。至于书法,他综合百碑,兼收并蓄,遂成五体皆能的书家。他从颜真卿人手,循规蹈矩而又生动圆熟。何绍基特别喜欢临颜真卿所书的大字《麻姑仙坛记》。他认为颜书各碑不同,唯此碑“独以朴胜,正是变化狡绘之极耳”。何绍基曾于苏州厂肆得一宋拓本《麻姑仙坛记》,欣喜若狂,跋称“历却流转,神光炳峙,璞逸厚远,实为颜书名碑之冠”。何绍基学颜并能从颜体中脱出,故其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他中年以后才改颜书而专攻六朝碑版,是继邓石如后极力推崇碑学的主要书家之一。中国书法五千年。
何绍基对北碑体倾注了大量心血,尤其是对《张黑女墓志》用功最勤。《张黑女墓志》峻宕朴茂而结体扁方,虽为楷书,但存有隶书遗意,字的造型极其生动可爱。何绍基于1825年觅得此墓志旧拓本。他自称得此拓本后,“旋观海于登州,既而旋楚,次年丙戌人都,丁亥游汁,复人都旋楚,戊子冬复人都,往返二万余里,是本无日不在筐中也,船窗行店,寂坐欣赏,所获多矣。”何绍基跋《张黑女墓志》拓本又称:“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而购藏亦富,化篆、分人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何绍基学北碑是步碑学大师包世臣后尘的。他在跋文中还说:“包慎翁之写北碑,盖先于我二十年,功力既深,书名甚重于江南,从学者相矜以包派。余以‘横平竖直’四字绳之,知其于北碑未为得髓也。记问浩博,口如悬河,酒后高院大谈,令人神往,今不可复得矣。”
【清】何绍基篆书中堂:
何绍基曾云:“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他的篆书以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意.而带行草笔势,不顾及“俗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虽不及其行草之名,然亦自成一格.
何绍基写篆书始于20岁(何绍基书邓完伯先生印册后中云“余廿岁时始读《说文》、写篆字”),攻隶书似乎始于45岁,即1844年。他学隶书时间虽晚,但用功颇勤,并深得要领,多有感悟。他在对汉代隶书的搜求和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如其题《华山碑》帖时称:“磋余老矣甫习隶,遍访翠墨为渴饥。”他曾上篙山亲手摹拓东汉隶书碑刻《太室石m铭》。在主讲山东泺源书院期间,他得知《衡方碑》在坟上县田野中时,即嘱县令将该碑移至学宫,并精拓四本,称此碑“方古中有倔强气”。他在汉隶的学习和研究方面,极为勤奋,张舜徽在《东洲草堂文钞》中称何绍基“摹汉碑每种至数百通,晚年乃无一相似者,神明变化,自成一体”。《清史稿》称其“遍临汉魏各碑至百数十过,运肘敛指,心摹手追,遂成一家,世皆重之”。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另外,在执笔写字的姿势方面,何绍基似乎还有一套“秘密”不肯外传,他曾不止一次自鸣得意地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如:“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侠衣糯矣。”又曰:“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这事切要握笔时提得起丹田功,高著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当真圆,大难,大难!”这些用笔的方法我觉得有些故弄玄虚,不可效法。
上一篇: 惊涛骇浪 傲立潮头—碑学理论三巨头阮元、包世臣和康有为
下一篇: 董其昌“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