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吴德旋认为“不能因人废书”
    吴德旋(1767-1840)字仲伦,江苏宜兴人,诸生,活动于嘉庆、道光时期,著有《初月楼集》、《初月楼论书随笔》一卷,记其平时品鉴前人书法之题跋等,反映其一部分书学思想,其中最值得称道者,是其对流传多年的“人品决定书品”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不赞成因人废书。他说:
        明自嘉靖以后,士夫无书不可观,以不习俗书故也。张果亭、王觉斯人品颓
    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而废之?
    他的话有事实根据,人们今天仍重张瑞图和王铎之书。这当然不是说书家不必讲求品德修养,而是说事实并非品德好书品即高,也不是书品高的人,人品必高。从鉴赏说,人们更不应因人废书。
    这并不是吴德旋才有的新见识。宋代苏东坡早已分析这一事实,但人们听不进去。所以直到吴德旋还不能不根据人们的审美实际把这个意见提出来。
    此外,他还有一引起针对时病的见解,如说:           书家贵下笔老重,所以救轻靡之病也。然一味苍辣,又是因药发病。要使秀
    处如铁,嫩处如金,方为用笔之妙。
    他十分鄙薄赵孟倾之书,联系其前面的观点,说明他并非因“薄其人遂薄其书”者。他确实不喜赵书轻靡。但他并不搞“宁此毋彼”,“轻靡”是要“救”的,但不能“因药发病”,在形式上走向另一极端。同样可以“秀”、可以“嫩”,关键只在“老重”。秀处如铁之凝重,嫩处如金之圆劲,同样是老重。表述不同,实际讲求的仍是一种精神力的表现。
    他也继承了董其昌的“生熟论”,说:
        董思翁云:“作字须求熟中生。”此语度尽金针矣。山谷生中熟,东坡熟中
    生,君谈、元章亦尚有生趣,赵松雪一味精熟,遂成俗派。帷(黄庭内景经》
    生意迥出,绝不类松雪书,而世亦无问津者。
    他所称的“生”是什么意思呢?说“生中熟”与“熟中生”在书法实际上(不是在理论上)有何实际区别?董其昌是以技巧熟练的对比词来使用这个词的,意在不从以技巧作书,要有技巧之上的追求。以此论山谷、东坡、蔡襄、米带书,就使人莫知所云,也莫知所求。     但是当联系到赵孟v书“一味精熟,遂成俗派”时,人们就不难理解吴德旋论“生”的意思了。简单一句话,无论苏、黄、米,他们皆以意为书,不践古人,或强调拙多于巧,有烈妇态;或力求率意天真,勿刻意做作,没有一味求精熟者。蔡襄以唐人为规范,虽不求自己的意态,也不以精熟妍媚为美。这就是说,吴德旋把无妍媚精熟之态看做是审美效果的“生”。
    从吴德旋这段话里,透露出几点很重要的消息:一、至少在吴德旋的心目中,宋四家与元之赵孟IIA的书家地位调了位置。苏、黄、米、蔡,才是真书家,赵孟lui不过是能书的俗手。二、这个“生”字已是明末以来日益为人所羡的具有新的审美意义的概念,而当年赵松雪引为自豪、并为人所称羡的“精熟妍媚”反而与“俗鄙”联系起来,时代审美观确实发展变化了。三、赵书中也有个别“绝不类松雪书”者,即赵松雪确实也可能创造“生意迥然”的书艺,这种书法可能产生自一定的条件下,赵却没有认真总结这一经验。甚或“世亦无问津者”,他自己也就不做这种追求了。即其时直到吴德旋说话之时,这种“俗眼”依然是有的,人们的审美心理、水平,并非齐步向前发展。四、吴德旋研究书家的作品,不是以偏赅全。即使书技精熟成习的书家,也可能产生别具审美效果的艺术,吴德旋从“世亦无问津者”的书迹中,发现了值得“问津”的作品。
 




上一篇梁同书认为“非人不相及,乃古今不相及也”

下一篇碑学家的书学思想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