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清代尚质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异族统治时间最长,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尽管清统治者在定鼎之后,采取怀柔、笼络、羁糜等一系列政策,但在汉族有识之士的心目之中,复兴民族的意念还是长期存在的.在清三百年的历史中,清统治者出于巩固少数民族统治绝大多数民族的目的,保留、提倡合乎统治者心愿的汉民族原有的文化,使得书法艺术在几代统治者的向慕中,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外部刺激下,作出了“守中求变”的发展,谱写了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最后的灿烂篇章。
清代书法的群体风格美,主导倾向可以概括为“尚质”.所谓质,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释为:“自少妖妍为质.”其内涵就是古拙劲质等.若从书艺风格历史递变的流程来看,清人之“质”与元明之“态”,在美学上呈现出鲜明的比照,显然,“质”对于“态”后者具有反拨的意味.
清人书法去妖妍、趋质朴的审美时尚的确立并非偶然,是在多种社会动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首先,清初学风大变,顾炎武首开实事求是的朴学之风.乾隆、嘉庆时学者们继而潜心古学,以经史为务,故汉学复兴,考据之风大盛.他们反对宋儒空谈义理,推祟汉儒朴实治学之风,史称“乾嘉学派”,其学风对书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乾嘉学派中本身书家辈出,他们或精于古篆隶,或兼研金石学,书学和文字学自然被他们沟通,且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尚质的倾向.其次,“千载一时”的考据之风,也波及于诗文理论.清代诗文领域里的种种尚质之说,又和书坛上的尚质之风有着或现或隐、或多或少的文化联系。再次,书法自身的发展,碑学对帖学的取代更成为主要的动因.至于清代书坛,康有为《广艺舟双揖》中说:“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率更贵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论书者往往以嘉道为界,将清代前期称之为帖学时期,后期称之为碑学期限.帖学自宋代至明代,都被崇尚,并延至清朝前期.人清以来,由于康、乾二主所推崇,黄其昌、赵孟a书风先后被尊,左右书坛达百年之久,终以其丰圆纤柔日久,令人生厌.乾、嘉之后,碑学兴起,新碑层出不穷,变态无方,豁人心目,引人人胜,因而人人临习,蔚然成风.除了北碑而外,篆、隶碑刻也广为流行.此外,又得书学理论对碑学的推波助澜,其中有代表性的如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揖)).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揖》等.在这种帖衰碑盛的大趋势下,书家们纷纷舍帖就碑,无不得力于碑学,加上创造意识和个性色彩的渗透,他们又都人碑而能出碑,各自成为一家。除个体风格外,其群体特征表现为醇古、劲质、牛卜茂的风格美。
清人尚质书风虽于各种书体均有体现,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文化氛围和书人精神气质的是篆书和隶书。篆、隶均属古体,本身具有“质”的特点.清代让几乎在书坛销声匿迹的篆、隶得以复兴,不断趋于兴盛,涌现出一大批篆、隶名家,逐步形成“古质”的书风.清代攻研篆、隶成就卓著者,当推完白山人邓石如,他的篆书和隶书遒丽劲质,古朴浑融,可谓尚质书风的一代宗师,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中说:“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迁做骨干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书法时代风格是千万人审美风尚、审美理想、审美能力倾注于作品之中汇合而得的结果,是时代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的体现.如果说一部中国书法史.就历代无数的书家和洋洋大观的作品而言,是一部书法艺术风格创造史,那么,对于书艺时代风格的研究和鉴赏,不仅可以把握中国书法遭变的历史脉络,而且可以洞悉到各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国的艺术精神。
上一篇: 从尚法到重情—唐代初、中期的书法思想
下一篇: 清代前、中期的书法与书学研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