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吴稚晖书法:清奇灵动别有天趣
作者 管继平
    国民党元老吴敬恒(字稚晖)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而且,还不应该忘记他也是一个书法家。他写的篆书非常有名,据说曾和谭延iJ的真书、于右任的草书、胡汉民的隶书并称为民国时的“真草篆隶四大家”。    当然,这一版本说法现在已没多少人知道了,更何况,吴稚晖的主要名气也远不在此。这位被胡适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的思想家之一”的特色人物,一生中有很多传奇故事。当年为了推翻清政府,他与蔡元培、章太炎等人组织爱国学社宣传革命,写起政论文章笔锋非常犀利。后参加同盟会,并追随孙中山先生。而当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要他出任教育总长,但吴稚晖回答说:“做官我是做不像的。”在总统府只住了四天就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了。

吴稚晖书法作品


    昊稚晖学贯中西却又淡泊名利。他一生不做官,信仰无政府主义,甘做“大观园中的刘姥姥”。曹聚仁先生曾有文章说“他可以说是政治圈中的‘滑头码子’,当然是头等聪明人”。在南京时,吴稚晖是蒋介石官邸中的常客,进出不用通报。但蒋介石几次要他出来做官,他却说:“我是无政府主义者,脾气也不好,不敢当呀!”终其一生只当了个中央监察委员,而且是个从不办公事的委员。    昊椎晖不但头等聪明,而且言行独特,幽默有趣。他出生在江苏武进县(今常州市),但幼年失母,六岁时便随外祖母到无锡生活。所以他到老也是一口无锡话,许多人把他当作无锡人,他总笑着说:“说我武进人可,无锡人也可,总之,是中国人也。”吴稚晖二十二岁(一八八七年)考中秀才,后进人江阴南著书院读书。至一八八九年他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后三次参加会试皆未中进士,其间他从南著书院转读苏州紫阳书院,还任教于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等。    走遍中国南北,后又留学日本,到过英、法、德诸国的吴稚晖,由于深感中国文字方言的复杂难读和工业科技的落后,所以极力倡导为汉字注音及勤工俭学,这两项提倡在中国现代史上均有重要的意义,也i正实了他具有不同寻常的远见。后来他按《康熙字典》的字韵,首创了国音字典,开了中国拼音字母之先河:为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他不断鼓动国人要“用脑力去帮助双手制造器械,发明科学,制作文明,提高智慧”。他说:“手拿钳子、榔头、螺丝钉,便可吃饭.只能教书,半饥半饱;光会写会算,饿煞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吴稚老也是一位主张把线装书丢进茅厕里的激进派,他号召国人不要只会空谈,而要学做科学家,不做吟弄风月的文学家。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步人晚年的吴稚晖虽为国民党元老,但他生活却依然简朴,飘饮革食,安之若素。编辑著述之余,也挂单卖字,作为民国时的“四大书家”,平日索题求字者也络绎不绝,据说维持他自己所定的每口伙食标准“两粥一饭,小荤大素”,基本不成问题。如今在拍卖会上偶尔看到稚老的作品面市.其中大多都是那时候的书作。如图一幅书法:“敬事驶六马,安车游四方”,是昊稚晖八十四岁所书,这是我读到的吴氏书法中最知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作品的上款以行楷书题有一行小字:“戊子七月集岐阳石鼓字”。戊子年为一九四八年,岐阳属今陕西岐山,也就是唐代的凤翔府,当年发现石鼓之地。虽然提起石鼓文书法大概莫不以安吉吴昌硕(击老)最为著名,而且其书尤以线条生辣、气势磅礴独步天下。然而读了吴稚晖的石鼓文书法,似乎完全又感受到了另一种与击老迥然不同的气息。稚老的石鼓文写得线条静穆,结体安然,好像没有那种跳跃性的躁动感,而且其落笔清新干净,线条在平直中略带一点弯曲,使其字又生动灵活起来,通篇观之,则别有天趣。若比之击老书法中的霸悍强劲之势,吴稚晖这类文人书法,就显得有点内敛羞涩、不够专业的样子,然而正是由于书家的这种业余状态,反而使趣味从中生焉。

吴稚晖书法作品


    吴稚晖能写篆书和楷书。他的楷书得力于《瘗鹤铭》,虽所见不多,但从他落款或题跋的小字中可窥见高古凝劲之一斑。我们所看到的吴稚晖书法还是以篆书最多,据说能写篆书又明医理的吴氏曾为老妻开药方也用小篆体书写,人家药房伙计不识,他竟怒日:“连这也不识,我若写石鼓文又将如何?”此当然是流传的笑话一则,但有“怪人”之称的吴稚晖确实有许多类似的趣话笑谭,限于篇幅,这里只好就此打住了。





上一篇新体格与新宗旨:《书法家》创刊

下一篇关于书法批评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