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新体格与新宗旨:《书法家》创刊
    卓有成效的河南书法集群,从“中原书法大赛”“国际书法展览”开始,在书坛上树立了一种核心的形象。现如今,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理论研究。在几次省一级的理论讨论会之后,书学人材济济构成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它最终催化了《书法家)的创刊。
    《书法家》的前身是河南省书协的内部不定期刊物《书论》,共办了四期。也许因为是内部刊物,又是不定期,尽管曾在组织稿源方面吸收了一些全国名家而不只限于河南一域,但影响还是十分有限。1985年,在《书论》的基础上成立了《书法家》编辑部。其口号是要把刊物办、成“中青年书法家的摇篮,书法爱好者的知心朋友、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园地”。同时还倡导不论资排辈,不断发现新人。因此,它在一开始就体现出锋芒崭然、充满活力的青春气息。
    应该看到它问世前后的书坛背景:在这同时,《书法》《书法研究》仍以其成功的信誉与稳定的发行率上独占鳌头,《中国书法》虽处在改革前夜,但作为一种存在仍不容忽视。《书法家》既没有强有力的作者读者队伍,又没有中国书协这一金字招牌,还没有悠久的历史与经验,这一切使它面临着生存危机一一如果再算上稍后一些的《中国书法》改版成功,那么要在这样的夹缝中求发展并非易事。
    但刊物以其崭然的宗旨与体格走向社会并获得了极高的称赞。以书法美学(这在其他刊物尚未顾及)为主要的侧重,以书法批评作为保持活力的一种机制:积极介绍新书家.同时又积极倡导书法的批评。如对沈尹默的批评、对李骆公的批评、以及关于书法美学性质的争论、关于建立书法流派的讨论等,在当时的书坛上都曾引起轩然大波。特别是对沈尹默这位近代书坛领袖的讨论:对他的创作风格得失的评价以及观念评价,都曾为积弱甚深的书坛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新武器;自然,讨论并无任何故为褒贬之意,讨论的结论也是心平气和的。来源 。
    对权威崇拜的动摇,对历史名人的实事求是评价,以及把对一人一事的得失讨论引向对整个近代史的反思,这些都足以见出编辑者的睿识与胆魄—在当时的书法界要这样做,将要顶着多大的压加而在1986年秋,又以《书法家》为倡导,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书法知识竞赛”,从出题拟题到拟答案,均广请海内外专家为之:试题兼涉中国书法史、书法美学、现代书法史、日本书法史以及论书诗词、术语、概念等等,作为第一次知识竞赛,有相当的难度;最成功的是还依现代思维的特性,将各题分为填空、判断、选择、问答、解词五类,既避免了死扣书本,又有一定的准绳可循。因此,这次竞赛在全国书法理论爱好者中获得了广泛的回响,它具有一种战略性的涵义。
    应该承认:书法界缺少的就是高层次的学术活动,而其中突出表现为理论人才的匮乏。对于以书法美学与书法批评为重的《书法家》编辑部来说,能拟出这样一份有扎实的史识根基的试题,强有力地证明了自身知识结构的广泛性,而它对当代书法所作出的建设性贡献更是不可忽略的—它的试题的思想模式、它的倡导侧重,以及六千多位参赛者这个数量,都会对今后书法队伍知识结构的转换起到一个催化作用:一代新的理论队伍将从此中崛起;中国书法走向专业化的大目标也将由他们来实现。我以为,这样的活动也许比举办一次全国书法展更有价值,因为它能有效地改变书法队伍的艺术素质。


 




上一篇康有为书法:天地江河无不变

下一篇吴稚晖书法:清奇灵动别有天趣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