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辜鸿铭书法:菊残犹有傲霜枝
作者 管继平
    在老北大的那批名家大师中,真正不擅朽法的很少,大概最出名的就算是刘师培了。这位被周作人调侃成北大文科教员中“恶札”第一名的,再经《知堂回想录》的传播,遂“恶”名远扬了。尽管周作人随后继续调侃,将他自己评为“恶札”第二名,但熟悉的人都知道,如果这不是在说笑话,那么就是他在矫情了,因为无论如何,周作人的书法也不至于进人“恶札”的排名:要进的话,我倒想起另一位北大名人,那就是辜鸿铭先生。


辜鸿铭书法


    辜鸿铭被称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奇人,他身世奇特,一八五七年出生于南洋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开的橡胶园里,父亲的祖籍福建,母亲则是葡萄牙人。自小聪敏的他被当地的苏格兰传教士布郎赏识,并收为义子。于是,十三岁的他被义父带回欧洲接受西洋教育,就读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一八七七年,他获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又去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并研究德国文学、哲学,发表不少文章。而后辜又去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游学。在总共长达十四年的欧洲生涯中,不仅使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语言,更使他获得了十三个博士学位,成了深谙欧洲文化精髓的通才。一/\/、五年回国后,他先于张之洞幕府做了十七年的洋文案,后又督办黄埔浚治局,清末时曾官至外务部左承等。由于他曾娶口籍姑娘吉田贞子为妾,所以,他幽默地称自己是“生于南洋,学于西洋,婚于东洋,仕于北洋”。    就这么一个喝着洋墨水长大的“东西南北”人,不要说传统书法没怎么练过,就是传统的中国文化,起初他也是一无所知,全是后来发力苦读恶补而成。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张之洞的幕僚中多翰林,辜鸿铭欲拜诸师,皆不可致。曾有则故事说,当时同在张之洞幕中学识渊博、书法极有盛名的沈曾植,就很小视辜,辜欲与沈交流,以求治学门径,不料沈曾植竟辱之曰:“尔所言吾尽知,然尔欲知吾所言,非二十年不可致也。”鸿铭闻之大羞,乃沉酣寝馈,以《康熙字典》为人、六经子史为出。他说“道固在是,无待旁求”,凭着他天资聪颖,越十年而终获大成。后有一次辜鸿铭还特意拜访沈曾植,并日:“敢问可有先生通而吾不通者耶?”这回,我估计要轮到“硕学通儒”的寐史先生不好意思了。    我想,辜鸿铭的一些笔墨功夫,主要就得益于他在张之洞幕府那段时期,花了十数年浸淫国学时所练就。不过从现存的一些墨迹来看,他在书法上似乎没有发愤下过临池摹帖的苦功,但出于实用功能的考虑,其常规的练习以及对碑帖的浏览阅读还是必不可少的.根据那时的环境,著述日记手札等一切书写工具还非毛笔不用,所以,从欧洲回来的辜鸿铭必须要经历一个从硬笔到软笔的痛苦转换过程。据说,刚开始时辜鸿铭对汉字的掌握和书写确实适应不了,写起来还时常缺胳膊少腿。有文记载说,他曾将“非”字两旁的六短横都写到两竖里面去了,引来一阵嘲笑。他后来专读《说文》,识得汉字甚至比一般的学士更多。在北大当教授时,他还和两个美国女士讲解中国的“妾”字,他说:“‘妾’字,即立女也;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    尽管辜鸿铭满腹洋文,但他对东方文化中许多被认为是“糟粕”的东西却非常热衷,比如,中国女人的小脚、一夫多妻制等等。两个美国女士听他对“妾”字的解释,立即反驳说:“那女子疲倦时,也可以找几个男人靠靠呀!”


辜鸿铭书法作品


    辜鸿铭从容诡辩:“所谓‘一夫多妻’制就好比是“茶杯配茶壶”,你可以用一把茶壶配四只茶杯,但哪有用一只茶杯配四把茶壶的呢?”从此,他的“茶壶茶杯”理论风靡全国。    除了赞同纳妾缠足外,辜鸿铭还非常喜欢清代男人头上的辫子。已进人民国了,人家都剪去了辫子,但唯有辜鸿铭依然穿着长袍马褂拖着辫子去教课,学生嘲笑他,他则回应道:“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永远存在的!”张勋生日时,他还以苏东坡的诗句来形容头上的辫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后他解释道:“擎雨盖”指的是清朝的大帽子,而“傲霜枝”指的是他和张勋都留着的长辫子。若撇开其他意义不谈,就这两句诗的妙用,充分显示了他的自信和不凡!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自涵咏精研了中国经典文化后,辜鸿铭终成了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者。他曾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他俩是爱丁堡大学的昔日同窗)大力推崇孔子学说,伊藤博文笑话他说:“先生留学欧美,精通西学,竟不知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今世哉。”辜却胸有成竹巧妙予以答道:“孔子之道,譬若数学之加减乘除,三三得九即三三得九,虽数千年而不易也。”一句话说得伊藤无言以应。辜鸿铭还是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大学》用精确流畅乃至优美的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的人,并以歌德等西哲为注释,以教化西人。所以在二十世纪初,辜鸿铭国外的名气要远大于国内,那时西方人甚至还流传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毛姆于一九二0年游历中国时,就专程到重庆拜访了他们眼里中国最有名的儒家辜鸿铭。回国后他写了一本《中国游记》,在书中毛姆还以“哲学家”为题,记录了他和辜鸿铭的这次会面过程。有意思的是,文中还有一段细节涉及辜鸿铭的书法,毛姆写到他临别时向辜鸿铭提出求一幅墨宝,辜笑着问他:“你也喜欢书法作品?’并说:“我年青时的书法在人们的眼里还远不是一无是处呢。”然后便在书桌边坐下,取出宣纸,当场研墨挥写了一幅相赠。看来,辜鸿铭留下的墨迹虽不多,但偶尔还是会将自己的书法作品赠人的。笔者曾见过他一幅四个大字的墨宝,虽风格结构上看不出流派渊源,但线条苍茫有力而颇有韵致。如图一幅书法,是辜鸿铭给盛宣怀的一件书札。细品之下,除首行的抬头写得略显生疏外,其余从线条、行气、韵致来看,都大有可观处,且有一种烂漫天真的生动气息,落款处更是潇洒自然、从容老辣,非老手莫能为也。因此,文前所说的“恶札”云云,其实也是顺着知堂的调侃说说而已,因当时那般大文人中,能写和会写书法的实在太多了,故相比较而言刘师培、辜鸿铭他们几位则略逊一筹了。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辜鸿铭对于传统的中国书法自有一番独到的理解。我曾在一本书中读到他一段精辟的论点,他认为中国人之所以缺少精确性,其原因是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而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因此,他推论道:“中国人的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缺乏对中国笔墨的体验,不具有学问的深和趣味的真.这话是无论如何说不出的。




上一篇青年理论家集群:书法新十年学术论辨会

下一篇高层次观照:中国书协系列学术讲座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