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全国书法大赛种种

    强有力的书法旋风波及社会的各阶层。在被遗忘了的好许年之后,八十年代前期的中国,对书法的爱好已经被看成是对国学的研究有素。这虽然还不是真正的理解书法的态度,但对于证明书法的社会地位在大幅度上升,却是最明显的证据。
    1979年以上海《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为契机,大规模的书法比赛活动在短短几年内遍布华夏。如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文汇书法大赛、黄鹤书法大赛、神龙书法大赛、银河书法大赛、全国电视书法大赛等等……无不各领风骚,在强调各自性格的同时向全社会展现出书坛繁华似锦的兴旺景象。俏若我们把省级书法比赛(这是很难确切计算的)也算在内,搞一张近年书法比赛一览表,并对每次比赛奖牌获得者的年龄、性别、工作性质、文化程度等等作一些统计调查,除了可窥近年来书法发展的种利趋向性问题外,也足以使我们对这一时期书法活动的频率、效率等书法史内容有个基本的认识。应该说,它是书法创作的最重要一其。
    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些大赛基本上是相异于正规的全国性书法展。它们大都是以某一省或某一团体机构为主发起组织,使许多不为人们熟知的作者有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崭耳头角而不致于被压制或遭扼杀。这当然符合“不拘一格降人材”的事业需要,同时也使书坛的活动由缓慢走向高效率和丰富多采。这是一个方面。至于因为个别主持而较少官方色彩,又使每次大赛的评选方式、评选标准之间产生较大差异,能有效地符合各种对象的趣味和层次.也为书坛创立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参照模式,对于造成百花齐放的兴盛局面也有极大的帮助。当然,这也反过来对大赛本身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一一倘若没有一定的构思和在方法上的特征,大赛就很难引起广泛的注目。象一些书法比赛征稿范围极广、评奖水平也很高,但由于缺乏特征,其最终也就是给人留下一个全国书法展的一般印象,在方法上并没有新的建树。而有些如大学生书法赛的阶层特征、电视书法赛的宣传媒介特征却颇脍炙人口,我想其原因也即在于此。
    各类书法比赛的风靡还给我们带来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即每类大赛得以成功举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依靠有效的现代化传播媒介。文汇书赛有《文汇报》支持,黄鹤书赛有《书法报》支持,银河书赛有《青少年书法》支持,神龙书赛有《青少年书法报》支持,电视书赛有电视台支持,每次大赛的成功都有核于新闻传播媒介的迅速传递并扩大影响。来源 。从正面说,是书法寻求新闻界的支持;从另一面看,则是新闻界主动参与书法活动以求扩大影响,把它看作是书法走向社会的一大标志,我想是十分贴切的。待到近年,篆刻界也开始应用这种有效方式,如《书法》杂志与杭州西冷印社都举办过全国篆刻比赛,对篆刻创作的推动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随着书法大赛的此起彼伏,我们看到了它作为群众性活动的正反两个侧面:既对提拔青少年新秀起到催生作用,为书坛积聚了众多的后备力量,但又时有稍嫌芜杂、仓促上阵却令人大失所望的沽名钓誉、谧竿充数之举。女响使它成为书法活动的积极因素,其中仍包括了一些有待思考的新课题。

 




上一篇外国留学生来华攻读书法

下一篇陈三立:来作神州袖手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