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汉代文人书法家流派的形成和书法技法的承递
后世在追述文人书家的先驱时,大抵是从汉代开始的。
文人书法家的产生,首先是建立于汉代普遍尊重善书者的基础之上的。善书者的闻名与社会的尊重,使得其中的杰出者成为书法家而为世所公认。史载,西汉初,萧何善篆描,“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按:此段文字,出自传为羊欣的《笔阵图》。)而东汉末年《熹平石经》立碑后,“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徐辆,填塞街陌。”这一前一后两个例子,大概可以证明汉代社会对于书法的普遍关注。东汉章帝时,班超的军司马徐干善草书,班固在与其弟班超的信札中云:“得伯张(徐干字伯张)书稿,势殊工,知识读之,莫不叹息。”赵壹《非草书》亦有类似的描述,云:
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于是后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上述种种,说明在汉代把书法作为艺术的欣赏,甚至发展到秘玩珍藏,在士大夫文人中已十分普遍。
欣赏转为追慕,追慕转为模仿,这是最初的艺术流派形式。赵壹描述这些人: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墨。虽处众座,不追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判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解出血,扰不休辍。。
赵壹虽然是站在相反的立场上批判这些人东施效颦、不务正业,但却客观地记录了当时学习书法艺术的人如痴如醉的状态。在这种学习中,不仅充分展示了书法审美的移情特征,也使我们了解到汉代文人书法家所产生的强烈社会艺术效应。
据史载,在东汉章帝时代尤其是桓、灵时代被公认的书法家非常多,如善篆的曹喜,善章草的杜操、崔缓、崔息、张芝、张昶.善八分的蔡ta和师宜官,善行书的刘德升等。此外如赵袭与罗晖并称,“以能草见重关西”;张超“善草书,妙绝时人,世共传之”;梁鸽“善八分,用笔尽其势矣”。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书法家是曹喜、杜操、崔缓、张芝、蔡邕、刘德升诸人。有价值的是,这些书家己经形成了各自风格的书法流派。(详见本卷第六章)
东汉后期文人书法流派的形成,是当时社会公认的事实,这种流派传递,可从下表清晰地看出:
行书书法讲座
汉代文人书法家流派的形成和书法技法的承递(2)
在东汉的书法流派承递中,还有一个值得充分注意的现象,那就是汉代书法家已经十分重视笔法的继承、变革和传授。例如在篆书上,曹喜“善悬针垂露之法,后世行之”,而蔡邕“善篆,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说明蔡邕的篆书是在融合李、曹的笔法后形成的。所以后来者欲获取其风格,必然先采其笔法,进而欲求自创,又必然变革其笔法。又如在章草上,索靖《草书状》云:“命杜度运其指,使伯英回其腕,著绝势于执素,垂百世之殊观。”此又证明张芝在继承杜度草法时,运指以外又加人了运腕,加大了运笔的幅度,以达到“钩琐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穷”。,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草书风格。
后世笔法往往追溯源头为蔡邕,认为蔡邕将笔法传给女蔡淡,蔡淡传给钟繇,钟繇传给踵会及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这些笔法的传递,显然不能以年龄来衔接,所以不可能尽是口传手授,而且其中的中介人物或许因其书名不显而被略去了。然而文人书法流派的史料使我们注意到汉末以后,把书法笔法作为一种高级的技艺而手授口传,不著文字,确是古代书法艺术家传承笔法的一种方式。蔡R的笔法实际上亦是从前辈书家那里得来的。崔缓《草书势》认为草书“纤微要妙”,是“一画不可移”的,不难发现,这里正有着艺术家对技法的特殊研究和掌握。在汉季的笔法传授中,书法家对运笔技巧的重视和研究已达到一定的高度。
书法流派的形成造就了汉代末年文人书法家群体,至于中下级官吏与民间书手更是数不胜数。书法技艺最初是产生于实用之中,当文人艺术家介人这种技艺后,通过研究和归纳,使其升华为艺术的技巧。艺术技巧是塑造艺术的基本能力,而书法艺术技巧的核心正是笔法。文人对于书法用笔的自觉研究和加工,标志着书法艺术的独立,这是书法史上划时代的转变。
上一篇: 西北敦煌汉简
下一篇: 从崔瑗到蔡琶一审美自由与心物合一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