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汉代篆书发展       隶书在东汉虽然占据绝对优势,然篆书余波未尽,仍有相当的水准。而且东汉小学兴盛,精于文字学的学者很多。贾边弟子许慎撰《说文解字》便是典型。当时许多碑刻的碑额,人们往往用篆书来写,以之与碑文所用的隶书相区别,以示其典雅与庄重.如著名的《张迁碑》碑额即以篆书写成,清劲飘荡,十分精彩.《北海相景君碑》的碑额也是篆书,虽不如《张迁碑》额之飘逸,而浑厚大气,不失规范。个别世代业儒之家,竟然在碑文的书写上全部用篆书。传世名碑《袁安碑》和《袁敞碑》便是典型。
    袁安碑  又称《汉司徒袁安碑》。和帝永元四年(92)闰月立石。今碑已残。原出土地不详。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祖父袁良习孟氏《易》,而袁安少传家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历官楚郡太守、河南尹、司空和司徒等,为当世名公.碑文历载其为楚郡太守以前之职,书法结体宽博,笔力强健而道劲,起收均带弧形,筋力内涵,点画飞动。虽然不及秦《泰山》、《峰山》等刻石的整伤严劲,而变化灵动则远远过之,为汉代篆书中的上乘之作。
    衰敞碑碑已残。现存七十余字。安帝元初四年(117)刻。1922年出土于河南偃师,1925年归罗振玉,原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袁敞为袁安第三子,少传《易经》,元初三年(116)官至司空。《袁敞碑》与《袁安碑》似乎出干一人之手,但更加雅健挺劲,尤其是运方折笔法以写篆书,既流畅婉转,又挺拔动人。这种笔法,实际上是将隶书笔法运用到篆书的书写之中,不仅在当时比较流行,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开母庙石阙铭原阙在河南登封县北10里的崇福观东,相传为开(即夏启)母庙泊址.安帝延光二年(123)二月立。有关启母石的传说在汉代十分盛行,而《开母庙石阙铭》的篆书笔力雄浑,线条丰胰,气势磅礴,可以上继《石鼓文》而更加雄放厚朴,但不及《石鼓文》精整。这正是汉代篆书有别于先秦篆书的最大特点。
    少室石翎铭也称《青山少室石阙铭》。原阙在河南登封。二阔所建时间前后相差不远,而书风却大不相同。《开母庙石阙》比较雄浑,而《少室石阙》则比较清艘。《开母石阔》野逸而《少室石阙》中规中矩,《开母庙石阙》朴实醇厚而《少室石阙》清拔挺劲.《开母庙石阙》干点画转折之处皆作小角环转,略带隶书笔法;而《少室石阙》则纯用篆书笔法。《少室石阙铭》的风格近于《泰山刻石》,线条挺劲,流畅婉转,风神洒脱,为汉代篆书中之最端庄者,在汉代篆书中别具一格。
    又1977年在山东曲阜城东的八宝山汉墓出土的《东安汉里刻石》,字作篆书,文为“鲁市东安汉里禺石也。”因为伴有画像石出土,故应当是东汉时期的刻石。较为难得的是其笔画全部用细线刻成,婀娜婉转,飘逸动人,在汉代刻石中非常少见。
    东汉时期还有不少其他篆书遗迹,尤其是铜洗,铜尺等器物之上,如元和三年(68)洗和建初六年尺等,或飘逸或苍劲,各有风姿。






上一篇分析《郑长酞造像记》的刊刻以及北魏龙门造像记的先书后刻问题

下一篇华人德:《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校注序言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