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魏晋南北朝书论是中国书法理论的发育期
 魏晋南北朝书论
     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玄学思想的兴盛,使人们摆脱了儒学的侄桔,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宗白华先生语)加之今文字各体的定型与成熟,因而这一时期的书法臻于极盛。以钟繇、王羲之这两位书法宗师为首的众多书家,凭藉他们辉煌的艺业树立了今文字各体书法美的典范,从而揭开了中国书法史上新的一页,而这一时期的书法理论也有着相应的特色。    曹魏时期的书论,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钟繇关于“流美”的一段话,虽是只言片语,却表现出当时家对书法艺术特质的宏观把握以及可贵的创美意识。    西晋书论以卫恒的《四体书势》为代表,内容单一,都是书势、书状、书体、书赋一类著述,主要是对以草书、隶书为主的今文各体书法形态美的意象描绘与赞颂。它表现了今文字各体书法成熟后,书家们对书法形态美—即“象”的热情探求,这为东晋对“意”的开掘打下了基础。    东晋书论主要是传卫栋的《笔阵图》及传王羲之的书论,虽多系后世伪托,但基本反映了这一时期书法实践的总体追求,完成了古代书论从“尚象”到“尚意”的理论转换.《笔阵图》除承袭蔡a“书肇于自然”的基本观念,确立了楷书点画美的基本规范之外,还首次提出“多骨微肉”这一涉及书法艺术形态内质的重要命题,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意前笔后”的重要观念,对“心”与“手”、“意”与“笔”的主次关系做了正确定位,肯定了创作主体的“意”在书法创作中的主导地位与决定作用,从而揭开中国书法“尚意”理论的序幕。而传王羲之的几篇书论以及文献中存留的王氏论书片断,一则体现了王氏对书法形态之“美”的高度重视,二则表明王氏更加注重书法内涵之“意。王氏提到的“意”,从书家创作的立意构思,到作品具体的笔意,到整体的意境之美,均有涉及。可以说,王羲之确立了“尚意”的书学思想,从而为中国书学理论健康而深入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来源 。    南北朝书论重点转向了书家的品评。其中重要著述有南朝刘宋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记录了自秦至东晋书家71人,或述生平,或记所载,或叙师承,亦偶评及艺术造诣,虽较简略,却是我国第一部书法史著述。其中一是重视笔法的精美、劲健;二是以“沉着”、“痛快”论用笔迟涩、爽利的节奏;三是以“骨势”、“媚趣”论书法的阳刚与阴柔之美。这些提法丰富了中国书学的美学概念,使书法美的探讨走向深入。再有刘宋虞和的《论书表》,主要记叙搜访钟、张、二王书迹与编次情况,以及有关二王书艺的逸闻趣事,颇有史料价值。其中值得注意者有二:一是提出“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的论断,这段话以发展的眼光.精辟地道出了时代风格与社会审美的两大演变规律,对今天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二是评钟、张、二王“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首次提出并确立了四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宗师地位,这在中国书法的发展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朝书论最重大者,还是南齐王僧虔的著述。王氏书论现存《笔意赞》、《论书》及《书赋》。其中《笔意赞》提出“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重要观念,揭出“神采”为书法最高审美境界之所在,当是东晋以来“尚意”理论的深化与总结,在中国书学理论上有着重大的价值。又其《论书》中评鉴了东汉至刘宋书家40人,其中提出“天然”与“功夫”、“笔力”与“媚好”这两两相对的重要审美范畴。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其后是梁武帝萧衍、陶弘景、袁昂君臣论书。萧氏《观钟拜书法十二意》归结了钟书中点画、结体及章法美的规律,这种对笔意的探讨虽嫌粗略,却是开创性的。萧氏与陶弘景之间的启答,中心是推崇钟繇,贬抑二王,持论显然保守。萧氏《古今书人优劣评》实为与袁昂合作,其最大特色是以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特别是人格精神的意象比况来品藻古来书家,从而使传统的意象品评达到了极致。    南梁尚有庚肩吾的《书品》,记汉至梁能书者123人,分列九品,每品各系短论,所评重“天然”与“人工”的标准。其“九品论书”,实开后世“神”、“妙”、“能”三品论书之先河。    总起来说,魏晋南北朝书论从书法形态美的宏观探讨到书法内在境界的开掘,再到历代书家的评鸳,从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重要方面,为唐代最终构建书法理论体系做了很好的理论准备。




上一篇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及东晋其他主要书家

下一篇无意顾盼 信笔纷披—现存最早的法书《平复帖》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