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王羲之书法的来源及其各个发展阶段


    王羲之生活于东晋前半期,在他之前魏晋时代的士大夫文人书风已经很盛。考察其书法的师承源头,不外乎魏晋时最有影响的两大派系。一是源于东汉末年的张芝一系,书体主攻草书—应该包括章草与今草。传递至东晋的中介则是魏晋时这一派的卫、索等家族体系。二二是东汉末至曹魏时的锤舔,书体主攻楷书与行书,传递至东晋王羲之的中介也离不开卫氏家族。王羲之父辈在当时也多为书家,虽然王氏一门的书法在西晋时不及卫、索二门著名,但在哺育王羲之书法艺术上,却是由锤及王的重要传递环节。
    关于王羲之最初学书的师承,比较有价值的史料见于:
    1.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曰:“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锤法,王逸少之师。”
    2.南朝齐王僧虔《论书》中云:“王平南澳是右军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3.南朝梁庚肩吾《书品》云:“王廙为右军之师。”。
    王羲之出生之时,卫夫人31岁,故其年少时从卫夫人学书,正值卫夫人书法成熟时期。传为王羲之撰写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曾有“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句,与上述所举史料合,似可信。然此文接着说:“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镜踪、梁鹊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这样的叙述则似毫无根据。考羲之南渡后从未有再北渡江之许昌、洛阳之行,其一生书法主张变革,而在今草、行、楷方面成就最大,断不会喜旧而厌新,故此段话与其生平及思想全不合。至于言蔡ft有三体石经更是无稽之谈。所以这些后人妄造之言不足为凭。
    史载王羲之父王旷与卫家世为中表,有亲戚关系,王羲之永和九年兰亭宴集时,曾邀请卫夫人子李充,时卫夫人虽已故,但可看出两家甚为密切。此中消息,或可作为王师于卫的一点参考。
    卫夫人的书法前已详述。在卫氏一门中,她并不像其前辈那样主攻邯郸淳篆书,或张芝草书.而是善于锤氏一系的楷书,此是时代风气所致。因此在启蒙王羲之书法中,所传授的正是锤0楷书之法,并为王羲之后来变革锤蒜的楷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廙作为王羲之的另一位老师,在历史上渲染甚少,但从史料看,起的作用可能胜于卫夫人。王羲之在晚年所作《誓墓文》中曾说:“羲之不天,夙遭阂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这说明他自幼失父,由母与父兄抚育。实际上王廙不仅在其少年、青年时授其书法,而且王羲之的行、草应主要受王廙启迪。卫夫人所善主要仅楷法,而王滨则不同。羊欣称其“能章、楷,谨传踵法”。张怀灌则更言其“工于草隶、飞白,祖述张、卫遗法……其飞白志气极古”。此外还有记载说他受到索靖的影响。实际在王羲之之前王廙堪称王氏家族中书法艺术成就最高者,也是承继前代各家最全面的一位。他对张、锤、卫、索的研究和所得,为王羲之后来集大成而诸体均工,并变革今草、行书、楷书作了重要的铺垫。
    除此而外,王羲之书法的来源与王氏一门本身是一个书法世家也密切相关。如其伯父王导“行草见贵当世”,他“规模前人,初师锤91、卫灌,力学不倦。
至丧乱狼狈,犹携锤惑《宣示帖》以过江”,后来《宣示表》传与王羲之。王导的后代,子王恬、王洽、王助、王荟,孙王殉、王泯均以书名世。其子孙后来多受王羲之影响,当然亦受益于王导本人。很显然王羲之受到王导影响当是情理中事。
    羲之婚后,都氏一门成为他的亲家。岳丈都鉴“草书卓绝,古而且劲”嘴,。其子都惜、鄙昙,女都瘩,孙都超、都恢等都为当时名书家。所以工羲之广采博收的范围中,希卜氏书法也是最贴近的一门。在其书法的成长道路上,影响他最显著的虽是卫夫人、王滨所传之踵、张之法,但客观上王、都两门书家的熏陶也是不应忽视的。
    从史料分析,工羲之革新旧体、创立新风,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少年至青年时代。主要是从卫夫人、王滨并王氏家族学习前代书家锤、张的书法。东晋时代承续魏晋习俗,笔法传授多为秘传。他能得两位老师的指导及家传,在笔法的掌握上,条件是优于他人的。
    第二阶段,在继承张芝书法方面,32岁前后已十分成熟。所以他在赴武昌应庚亮之召时所写章草体书信,才能深深打动书名在他之前的庚翼。庚翼在给王羲之书信中叹曰:“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以羲之书比之张芝章草,作为十分自负的庚翼能说这番话,当是心悦诚服的。这足以证明此时的王羲之章草己可与张芝雁行。

 

书法

王羲之书法的来源及其各个发展阶段(2)


    第二阶段,是其新体书风的形成发展期。39岁时王羲之卸江州刺史任,赋闲数年,专一攻书,据《建康实录》卷八记云:庚翼“善草隶书,子弟皆效之。后王羲之书盛,内外官重,翼甚不平。在荆州,寄书于家日:‘儿子辈憎家鸡,好野锥。’”南齐王僧虔《论书》更云:(庾翼)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几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矛庾翼在荆州任上直到其去世(345),正值羲之名声大噪之时,他站在传统立场上由叹服转为不服,说明此时风靡朝野的已不是张芝一派,而是自创新风的王羲之一派了,此应是他传世最为人重的行草书和楷书。因为右军章草与庚翼祖述张芝同调,决不会被贬为野难。此处野雄相当于“不正统”“野狐禅”,其实正是王羲之书法的一种全新风格。
    庾翼的忿忿不平恰好暗示了王羲之革新旧书风的时间表,因此这一阶段正是王羲之顺应东晋风尚“爱妍而薄质‘的重要转折点。其后王羲之新派书状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庚氏家族,且榔氏家族、桓氏家族、谢氏家族均受其浸染,就连道士、高僧也竞相效仿。
    第四阶段,是王羲之书法发展的极盛期。从永和七年(351) 49岁任会稽内史,到其卒年升平五年(361)的十年之间,他将自己的新体书风的创作推向高峰。南朝刘宋时虞酥《论书表》云:“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庚翼、渺借,迫其末年,乃造其极。”。梁时陶弘景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二人都认为王羲之晚年书法是一生最佳者。这一时期他留下的作品不仅有世代视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还有《乐毅论》《黄庭经》《画赞》《丧乱帖》《十七帖》《小女玉润帖》《初月帖》《破羌帖》等等,不一而足。晚年他多病,且经常服石以图养身,故《衰老帖》《旦夕帖》《伏想清和帖》等当亦是此段时间的作品。简言之,其传世之作多产生于永和十许年中。
    总之,王羲之是一位具有强烈开派意识的艺术家。他的师承源头是锤、张,他的革新目标也是踵、张。虞稣《论书表》曾记述了王羲之自己的论书语,云:


      项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份不足存。吾书比之撞、张,当杭行,
张草扰当雁行。


    既诚服,又欲超越,这正是王羲之书法流派思想的宗旨。所谓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所谓先通而后变,所谓借古而开今。因而王羲之开启新风的成功之路,成为后世文人流派书法发展的百代楷模。





上一篇魏晋玄学、道教、佛教对书法的影响

下一篇文人流派书法的勃兴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