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墓志书法:隋唐后墓志的特点
    隋唐至清,显贵达官往往碑志并设,一般的则单设墓志,与前代相比,不同之处有四:    一、设志的范围扩大了。除常见有庶人平民的墓志出土外,僧尼葬处也常立塔铭,然塔铭不尽埋于上中,此又墓志用之于宗教也。    二、设志的地域更广裹了。除青藏地区外.西起新疆,东极于海.北至白山黑水之间,南尽两广云贵都有设志的墓葬。    三、质料更多样了。如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发掘的鞠氏高昌国墓葬中,出土了墓志百余方,除砖、石质的以外,也有简陋而用石片、土坯及木板的。唐以后,制瓷业发达,在一些著名产瓷地区.如浙江、江西都发现有历代烧制的瓷质墓志或刻写有志文的器皿。    四、出现了非汉文的墓志。1955年,在西安西郊出土了袄教徒苏谅妻马氏墓志,志文为汉文与波斯婆罗钵文合刻。辽代墓葬中除了发现过大批的汉文墓志外,在辽宁地区翁牛特旗毛不拉拉沟出土的《故耶律氏铭石》、阜新卧风沟出土的《许王墓志》及河北兴隆县金国贵族萧仲恭墓出土的长达二千三百字的墓志,都为契丹小字;在阿鲁科尔沁旗出土的《北大王墓志》和朝阳柏木沟《耶律延宁墓志》的文字结构与上述墓志不同,且都同列汉文,当为契丹大字。在满清,一些皇室贵族的墓志亦往往满汉文合璧。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从隋唐墓志制形来看,可见其逐渐呈有规律变化。隋及初唐时期,墓志盖顶宽大,余斗杀小,志盖、志侧多无纹饰,或刻忍冬蔓草花纹,遒劲大方;至盛唐以后,斜杀渐大,益顶逐次增高,呈覆斗状,纹饰多刻蔓草、海石榴、四神十二时像,线条丰满舒张。德宗建中以后,多刻四神、海石榴、云气,题材较为多样,纹饰繁缛,而线条则松散无力。艺术亦与一朝国运盛衰相关。五代十国墓志形制,尚因袭唐代,至宋,志盖已不作覆斗状而多为方正,明清继承宋制,盖、志二石对合,以铁条箍紧(图五〕。    南北朝后期,墓志始有撰、书人姓名,然仅见数块而已,初唐时亦寥寥无几,至盛唐而渐增,中唐以后,几乎都必有撰、书者姓名了。且以得名家手笔为荣,至不惜重金为酬。。志文亦不像前代记爵里姻亲,简述行诣了,而是铺叙功伐,漓辞撷藻,故唐宋间多千字以外之文,繁琐冗长,尤以宋代为甚。如北宋张颙夫妇合葬墓志有二千五百余字,《包拯墓志铭》约三千二百字,超出《宋史》本传。叶昌炽以为“苏氏兄弟作志文有至四、五千字者,断难刻置墓中,或竟撰文存集而实未镌刻,”见《包拯墓志铭》,知当时文长四五千言,亦不无可能。    隋唐墓志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隋朝虽只有短短三十七年,而已见出土墓志二百余方。唐代则更多,河南新安县张仿“千唐志斋”就收藏了唐墓志一千一百九十三块,而至今出土总数,当不下数千了。《语石》中提到:“宋墓志新旧出土者视唐志不过十之一,元又不逮宋之半。’唐以后墓志之所以少,我看是因年代较近,不为人所重视、搜集,而旋出旋弃的缘故,非设墓志的风俗有所衰落也。明代唐顺之尚讥笑过当时设置墓志之滥.云:“近日屠沽细人,有一碗饭吃,其死后必有一篇墓志,此亦流俗之最可笑者。”。明以前平民庶人,“无殊才异德”,墓志仅能记姓名、籍贯、祖父、姻礴而已,明代中后期那些为士大夫不屑一顾的市井小人居然也要铺事擒辞,作起长篇墓志了,说明当时市民阶层的地位越显重要了。




上一篇心正笔正 不偏不倚—柳公权锻造楷书之极

下一篇缠绵凄婉 如泣如诉—杜牧的《张好好诗》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