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婉转流利 锦上添花—汉碑篆额的艺术夸张
汉碑及其以后的碑刻之上方,大都刻写有碑文的标题。在汉碑中,这个标题绝大多数是用篆书写成的,极个别是用隶书写的。此标题称碑头或碑额。因为碑额上所题写的字多用篆书书写,所以就习惯性的称为“篆额”。用隶书写的碑额称为“题额”。《碑版广例》有云:“碑首或刻螃、虎、龙、鹤以为饰,就剖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汉碑如《张迁碑》、《鲜于磺碑》、《韩仁铭碑》以及摩崖刻石《惠安西表》等篆额,字体结构多变,书风奇肆跌宕,在篆书的基础上,对字形进行了艺术的夸张,具有独特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在众多的碑额中,汉代篆额的艺术性尤为突出,是我们研究篆书在两汉时期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汉代篆额在造型处理上,大量地运用了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用线松动,因势利导,生动活泼。有时用隶书的笔法写篆书,赋予了篆书的时代特色,为篆书注人了新的活力。
自汉代以后,人们已经注意到篆额在创作中的重要性。明人徐宣《古今印史》中有云:“吴文定公云:或以碑额为无用,多不拓。或碑弯,工人艰于拓而置之。不知碑无额,如物无首,可为完物乎?”由此可以看出,最初人们是不太重视篆额的,只重视碑文文本自身,拓碑时多不拓篆额。有时因为碑石太高,拓工在实际操作中因怕费事,也就放弃对篆额的摹拓了。殊不知碑无额如物无首,拓碑中缺篆额其实不是完碑。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若把汉碑篆额文字与汉代印文作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是十分密切的。汉代官方文字是小篆,而当时社会上广泛应用和流行的则是隶书,但篆书的庄重性并没有因为适用性的丧失而丧失其庄重的地位。由于篆、隶书的相互影响,碑额文字的篆书就有了平直方正的相对于小篆的变形的形体特征。如《鲜于磺碑》、《华山庙碑》、《韩仁铭碑》、《张迁碑》等碑额篆书,小篆的变形特征就十分明显。汉代的印章所使用的篆字已不是秦代的缪篆字体,秦所谓的“八体”中的缪篆在汉代印章的使用上也“与时俱进”了,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汉印中用的篆书与篆额字形大体相仿。大约从唐代以后,墓碑的篆额和墓志志盖写的篆书,才又恢复到秦小篆的样子。因此,后来的篆刻家们看重汉代碑额文字的艺术特性,进行汉代碑额书法艺术的研究,并通过这种研究来指导篆刻艺术的发展,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在这方面,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等皆是典范。在这里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邓石如,他兼善各种字体,其作篆书专用汉碑额法,并以汉碑额人印,风格俏丽,刀法爽朗,迥别前人,别开蹊径,成为皖派的创始人。继之者则有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辈,书法篆刻皆取法篆额、碑额。从此,学习碑额书风遂成时尚。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启功先生在他的《古代字体论稿》中,对碑额篆书的特点有如下解释:它们常表现为手写体的特色,像汉《尹宙碑额》的笔画,头尾尖、胸肚肥,最为明显;其它汉碑额,也常见灵活顿挫的姿态,与秦刻石那种整齐匀圆的样子,往往不甚相同。这种书写风格,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时期。例如北魏《篙高灵庙碑额》,笔锋起处,处处都极明显。东魏《高盛碑额》字虽力求肥重圆浑,但笔画起止的地方,仍然有意识的要表现出一些尖锋。其他碑额、墓志盖也常有这种现象。汉代篆额书法体态多变,、个性显明,即每一块汉碑额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张迁碑》篆额奇肆开张,非篆非隶,字间穿插,自由避让,线条洒脱而又流畅,极具汉代印章的艺术特色。《韩仁铭碑》篆额在书写上极具装饰风味,自由飘逸,形态生动。《白石神君》篆额的深沉浑厚所透露出的凝重感,令人赞叹不已。《鲜于瑛碑》篆额,以隶书笔法进行创作所表现出的挺拔俊美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作为汉隶代表作之一的《石门颂》摩崖碑额上刻有“故司隶校尉健为杨君颂”十个大字,用笔细长舒展,结体质朴稚拙,表现了一种随意而不拘形迹的山林逸趣。从这些篆额中我们可以看出,汉代碑额篆书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在汉代篆书中标新立异而独树一帜,许多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现代意识。
总之,汉代碑额上的篆书,极为丰富多采。有的结构方整奇肆,有的婀娜多姿;用笔或圆转巧丽,或方折挺拔,或茂密,或疏朗,自由夸张,异彩纷呈。作为汉代篆书的主要表现形式,汉代碑额为书界所重视。
行书钢笔字帖 兰亭集序原文 苏轼简介 草书
上一篇: 书坛盟主 独步天下—评说蔡襄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