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南宋晚期的其它书法名家-鹤山先生

         张即之而外,南宋晚期的书法名家在早期书法只著述中多不享专名。期间名家,多数是书因人贵,如魏了翁、文天祥等,但他们也确实表现出了接绪前贤、超越时流的艺术水准,在南宋书法史上理应有其一席之地,而且是比较耀眼的地位。至于白玉蟾、陈容、赵孟坚等辈,确实有致力于艺术的“想法”,且有自成一家的面貌,惜乎时势暗淡已定,艺术岂能振作。故贵为诸王孙的赵孟坚虽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且欲倾心为艺,但其书法终究未能震动天下。

         一、鹤山先生魏了翁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年十五为《韩愈论》,抑扬顿挫,已有作者之风。庆元五年(1199)曾从龙榜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嘉泰二年(1202),召为国子正,明年改武学博士。开禧元年(1205),除秘书省正字。明年,迁校书郎,是秋“以侍养不便,由馆职丐汉嘉以归”。三年(1207)春赴任途中,仅至蜀口,闻宋将吴曦降金之变,“仓促议还荆州,尽违始愿”。又明年,曦诛蜀平,奉亲还里,旋以丁父忧,居家守制,又筑室白鹤山下(今四川邛崃市西郊),授徒讲学,学崇朱熹,一时从者甚众,故世称“鹤山先生”。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此后,历官知汉州、眉州、遂宁、沪州、潼川等职,约己裕民,厥绩大著,游似、吴泳、牟子才,皆蜀名士,造门受业。嘉定十五年(1222),去国十七年后,被召入对,力主抗金,献边防十策,进兵部郎中,历迁司封郎中兼国史院编修官、太常少卿兼侍立修注官、秘书监、起居舍人、起居郎。理宗宝庆元年(1125),权工部侍郎,力以疾辞,出知常德府;旋被劾以“欺世盗名,朋邪谤国”,诏落职,罢新任,追一官,靖州居住。期间,湖湘、江浙之士多从之学。绍定四年(1231)复职,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五年,改差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知遂宁府,力辞;进宝章阁待制、潼州路安抚使、知沪州。史弥远(1164-1233)卒后,召为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进吏部尚书兼同修国史兼侍读。端平二年(1235),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受命开府宣押同二府奏事兼提举编修《武经要略》,恩数同执政,进封临卭郡开国侯。寻改资政殿学士、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复力辞,诏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未几,改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嘉熙元年,改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力辞,诏以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致仕,旋卒。葬苏州枫桥镇高景山金盆坞。赠太师,谥文靖,赐第宅于苏州南宫坊(现书院巷),累赠秦国公。著有《九经要义》、《周易集义》、《易举隅》、《周礼井田图说》、《古今考》、《经史杂抄》、《师友雅言》等,又后人辑有《鹤山集》一百十卷刊行。《宋史》卷四三七《儒林七》有传。

         南宋后期,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魏了翁独穷经学古,与真德秀(1178-1235)齐名。魏了翁中进士之年,正值朱熹致仕之时,不久“庆元党禁”稍弛。第二年(1200)朱熹谢世,韩侂胄(1152-1207)专权。在此前后数年内,乾道、淳熙、绍熙、庆元之间的一代“风光”人物,也纷纷凋零,南宋文化开始进入衰退期。此时,魏了翁继起,能承朱熹之钵体,力擎理学之旗帜,而其论学又强调“心”的作用,恰恰与陆九渊相接近,意在调和程朱理学与陆氏心学的差异,寻求摆脱理学在当时的一时窘境,可谓孤心独诣。

         魏了翁善书法,在早期书史中是这样被记述的:

         魏了翁字华父,善篆,不规规然,绳尺中而有自然之势。余尝见“龟龙麟凤”四字,又于南昌尉饶实夫处见所篆“先世墓道”大字,皆名笔也。

         (二)《文向帖》。行草书,纸本。一卷,凡五十行(添注小字不计行数)。曾见《吴氏书画记》卷四、《平生壮观》卷三、《过云楼书画记》卷一等书著录。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现藏上海博物馆(1951年由苏州过云楼顾氏家属捐赠),《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册、《顾公雄家属捐赠上海博物馆过云楼书画集萃》等书有影印。传世此札起自“文向来西夏”云云,非书札起首形制,很可能前有残缺数行,已非完札。卷后别纸,依次有元人牟应龙、赵孟頫、龚璛、顾文深、陈复、刘致、白珽、述律铎尔直、陈润祖、上官伯圭、刘岳申等十二跋,后又续接另纸清人何绍基、许乃钊、吴云等三跋。该帖无纪年,末署“了翁顿首再拜,提刑提举郎中尊眷丈口,九月二十八日”。徐邦达等考订为宝庆元年(1225)致赵范之札。关于这件作品,吴其贞使用了“用笔遒劲”一词来评价,亦习语而已。

 

        魏了翁字华甫,临邛人。登进士第,官至赠太师,封秦国公,谥文靖,学者称。“鹤山先生”。善篆,不规规然,绳尺中而有自然之势。尝以篆法寓诸隶,最为近古。

       以上两条记载主要的核心内容是说魏了翁“善篆”,而且隶书也有古意。但传世魏了翁的主要作品多是行草书。如此看来,他是各体皆能了。

        魏了翁传世书迹,以下两种最为知名:

        (一)《提刑提举帖》。又名《机宜帖》或《昭代亲友帖》,行草书,纸本。凡两页,共计二十七行。曾见《吴氏书画记》卷四、《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一五、《墨缘汇观·法书》卷下等书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九册、《故宫博物馆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书法》等有影印。该帖无纪年,末署“了翁顿首再拜,状上机宜大孝伯仲姻兄服次,十一月十七日”。徐邦达考订为嘉定十四年(1221)致赵范、赵葵兄弟吊其父丧之札。关于这件作品,吴其贞使用了“苍秀”一词来评价,无非习语而己。

        以上两札均不见《鹤山集》辑录,故有文献价值。尤其《文向帖》,涉及宝庆元年“湖州之变”,史弥远矫诏杀济王赵 竑,魏了翁、真德秀因而上奏言事,语及“丞相(史弥远)用兵”、彭义斌“兵败而死”等事,也就在这一年因为上疏言济王事,忤史弥远意,魏了翁遭贬官,真德秀罢祠禄。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因此,《文向帖》为后人所珍视,卷后题跋累累。

         就传世书迹而论,魏了翁既有功力,又见性情,可入书史名家行列。上述两札书法均以行书笔调为主,间杂草字。味其书法,出入颜、米之间,以鲁公之稳重补襄阳之跌荡。察其用笔畅达,法完意足,堪称南宋中后期的书法佳构。以南宋前辈之书作并观,则与朱熹、吕祖谦两家最相近,尤其是后者。惟史传不记魏了翁习学吕祖谦书法之事,也就难以定论。而魏了翁论学主张调和朱、陆,倒与吕祖谦相衔接。又魏了翁曾应眉山贺春卿之请,为其所刊《吕氏读诗记》作后序,不知是否因此而接触过大量的吕氏手稿?书法史资料之不完备,或谓前贤于书学书史重人轻事,也是后世治书法史者有无数疑惑之原因。
  
         魏了翁有数量不少的题跋谈论了书法,既有时代特色,也具个人见识,值得重视。

 

 




上一篇朱熹书法的风格分期与书学思想

下一篇宋代书法帖学盛行的原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