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方孝孺“惫难识而法易知”
    方孝孺,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7),段于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浙江宁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克勤子。王世贞《弇州山人稿》称“希直不以书名,而刚方不折之气,流溢笔墨间”。他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全面地比较了历代各家的书法、看到了不同时代的书法有不同时代的美学特点,后代之于前代,其中有继承也有发展。他一反时人只重法度无视“书意”的书法见识,提出“意难识而法易知”,其实就是提醒人们不要只注意“法”的讲求而不知“意”的把握。书法的价值、书法的美在哪里呢?他实际提出了一个带根本性的书法美学观问题。他写道:
        晋宋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稚人胜士,潇洒蕴藉,折旋俯仰,容止姿
    态,自觉有出尘意。陵迟至于中唐,法度森然大备。而怒张挺勃之气亦已霉类。
    初唐诸贤去古未远,故扰有晋宋遗风。古人所为,常使“意”胜于“法”,而后
    世常“法”盛于“意”。“意”难识而“法”易知。颜、柳之书,余一见之即知
    其美,今始识其用意之妙。正扰有道君子,泊然内运,非久与之居,不足知其所
    蕴也。
                                                            (《逊志斋集》)
    虽然方孝孺心目中也只有晋唐书法(这没有什么奇怪,时代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但是他的着眼点高人一着,他首先看到“其书如雅人胜士”,“自觉有出尘意”。原因就在于“晋宋间人以风度相高”,因而那“潇洒蕴藉、折旋俯仰”的容止姿态,正是这种精神气格的对象化。初唐欧、虞、褚、薛“去古未远,故犹有晋宋遗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中唐,法度森然大备,怒张挺勃之气显露。    原因就在于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的不同,古人“意”胜于“法”,后世常“法盛于意”。“意难识而法易知”。根据古人的字迹去研究其法度并不难。(他把一些人所谓的“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秘”的神秘论批判了。)而“意”,即书法内蕴之美却是很难识的(他实际对只知有晋人法而不识晋书意的书学观也批判了)。识“意”如识“有道君子”,“非久与之居,不足知其所蕴”。学古人书,不要只知形式,不深识内蕴。这样子学书,其审美境界是高不起来的。    

 

 





上一篇乱头粗服 怪诞古拙—走向表现的杨维祯

下一篇书法思想的解放—背离唐人书法观的游戏说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