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愤慨悲歌 孤傲独立—八大山人的平淡简远


    八大山人的书法,以其淡远简静、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近乎无视技法存在的书风,称雄于书史。与王铎、傅山的一任缠绕、张扬疯狂、重在表现的手法形成鲜明的对照。
    八大山人一生以主要精力从事绘画创作,其书法似乎被其画名所掩。但也有学者认为其书法的造诣在其绘画之上。黄宾虹先生尝称八大山人是“书一画二”,这一论断很值得我们仔细推敲、研究和讨论。八大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自然写来,不求激昂,不作藏头护尾之态,以一种高超的手法把点画的起、止、运、行、回锋、转折隐藏于自己的内心深处,而表面上不着痕迹,藏巧于拙,笔涩生朴。此中真义必临习日久才能有所觉悟。八大这种用篆书的笔法去写行草的创作思路,似乎与《天发神凿碑》以隶书笔意写篆书一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八大山人(1626一1705年),姓朱,名聋,号雪个、个山、驴、个山驴、八大山人等,明末清初南昌(今属江西省)人。他是皇亲贵宵、明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他身处乱世,必然是新政权的对象而命途多外。据《个山小像》八大的自述,其少为世袭贵族,天性聪颖,8岁能诗,明亡时为诸生(秀才);20岁时“遭变,弃家后避贤山中”;23岁“剃发为僧”,释名传萦,号刃庵。31岁时“竖拂称宗师,从学者常百余人”;康熙十七年(1678年)夏秋之交,病癫。康熙十九年(1680年)还俗。他此后住江西南昌,以诗文书画为业,直至去世。




    【清】朱奔行书《十三札册》(局部):
    朱介的书法根基很深.取法甚广,但从他的笔迹中已看不出他的师承关系。他那简练的秃锋用笔,几乎找不到传统的依据。这种秃锋留下的痕迹,倒与他那单腿独立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徽乎乎的水鸟相类似。就其书法的章法而言.完全是他那“残山剩水”的风格范式。


    八大经历了明清之际天翻地覆、改朝换代的巨变,由皇室贵宵沦为草野逸民,为避害而出家。顺治末年,他36岁时潜回南昌,创建青云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时间,才使这座道院初具规模,并在这里过着“一钠无余”与“吾侣徙耕田凿井”的劳动生活。他的晚年书画均署“八大山人”四个字。这名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尝持八大人觉经,因号八大”;另说“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者也”。他把“八大山人”四个字联缀起来草写,形似“哭之”、“笑之”的字样。他还有很多隐晦艰涩的诗句跋语,表示对清廷极端的仇恨和蔑视。清统治者又千方百计地笼络他,他“遂发狂疾”,装哑称狂,均因家国之恨使然。其内心之悲枪由此可见一斑。对山人的种种奇行,当时人们都认为“其癫如此”,襟怀浩落,慷慨啸歌。由于时代特点和身世遭遇,他抱着对清王朝誓不妥协的态度,把满腔悲愤倾泄于书画之中。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集中山人在中年时期各体书风全貌的,莫过于《个山小像》中八大的自题了。他以篆、隶、章草、行、真等五体书之,功力之深,罕与伦比,可谓集山人书法之大成。八大去世前夕,书法艺术水平达到顶峰,草书不再怪伟。如80岁写的《行书四茂)),《般若波罗蜜心经》、《仕宦而至帖》(即《昼锦堂记帖》),平淡天成,丝毫不加修饰,静穆而单纯,不着一丝人间烟尘气。高僧书法大致如是,近人得其精髓者只弘一法师一人。
    八大的书法,专门研究者不多。在清初,董其昌书法极为时髦,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莫不以此为风雅。另一股风气就是馆阁体盛行,端方拘谨,横平竖直,呆板齐整,犹如雕板,把书法降为抄书的水平。在这两种风气中,超凡脱俗的书家并不多见,八大则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成熟的书体在笔法、结字、章法诸方面悉心安排,一见即知为八大,绝无一般书家难以摆脱的“似曾相识”之感。八大的书法作品,一件有一件之妙,一时有一时之态,或醒或醉,如痴如癫,或踊跃或忧悲,有啼有笑,玩世戏谑之态如在眼前,乃不求工而愈工,极尽翰墨之妙。
    解读山人之艺术及其境界,大体可以归纳为高古、寂静、冷逸三个方面。





    【清】朱耷行书《五官律诗轴》(局部):
    笔法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因为一个书画家在几十年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笔法特点和习惯,如执笔的高低、竖立、侧料、悬嘴、恶肘、悬腕或手腕着纸以及下笔时轻、重、缓、急等特点.会形成一种定式,这种定式在他的书法和绘画上都会体现出来。朱奔的书画笔法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他的行书以篆为表.行法其里,雄浑老辣.错落而不失其沉德.秃笔中锋流动而下,几乎无视传统的法则.行笔几无顿挂和提按的动感.与他的绘画一样.完全是一副我行我素的模样。

    说他高古,南宋姜夔的《续书谱》有“高古”的概念,《二十四诗品》有“高古”一品,所谓“高蹈乎八荒之表,抗心乎千秋之间”,正是中国书、画所追求的至境。因此,又有所谓的苍古、简古、太古、荒古、旷古、古朴、古淡之说。山人书法艺术之古境,乃一片荒寒萧古。其线条粗简,粗怪凸兀,平淡简古;点画无起伏,无震荡,仿佛鸿蒙之初的气象,全幅作品一片玄漠荒疏的浑元之气。
    说他寂静,国破家亡后妻、子俱死,山人之寂、之静、之苦的飘零自不必说。如此沉寂的身世化为艺术之底蕴,故山人之书法,以“寂静”为其又一基本特征。寂与静组成其艺术的基本底色。他的书法在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是他内心世界和生命的本相。寂,即是景物、意境的寂,是复明无望、寄世飘零、家庭悲惨的心灰意冷。山人的作品以小字、小幅为主,故虽元气流行,意力张弛,却又静极。山人之精神驰骋于静寂之中。凡此皆冷寂而静,皆静而有个人意力、宇宙生命元气在张弛流行。而这亘古流变的宇宙洪荒、生生不息的生命运行,又凝聚成刹那间永恒的禅静。
    说他冷逸,即其书作中所表现出的冷瑟飘逸的意境。山人作书多用淡墨,这就给人一种荒冷之感。笔画的简洁则表现出一种冷清清的荒冷萧瑟之感。此正所谓“气味荒寒,运笔浑化”。其书法作品不事雕琢和率意自然,“气象萧疏,寒痕冷意,沥沥可见”。因此,冷逸亦为山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山人书画,风格独标,千古卓绝。近代名家如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傅抱石、潘天寿、朱屺瞻、李苦禅等,都是从八大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中受到启发和影响,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过营养,并成为艺林大师。三百年来,八大的艺术如古木葱笼,长青不败。






上一篇四宁四勿 奔腾缠绕—傅山行草的视觉感受

下一篇杜本“字无常体”,“倘悟其机,纵横皆有惫象”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