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85“现代书法首展”
    1985年北京的“现代书法首展”,标志着“现代书法”这一名目在中国首次提出。从作品及参展作者的观点看,“现代书法”这一名目的提出具有偶然性与不确定性。说其偶然与不确定,是因为参展作者均来自于北京“现代书画学会”,几乎都有绘画背景,在他们那些似书非书、似画非画、亦书亦画的作品中,跃动着的是求新求变的灵魂。他们的主旨是“以画人书”、“借画破书”、是“创新”.“现代书法”只是他们不假思索的拿来扣在自己脑袋上的一顶帽子,他们并没有准备好要告诉人们“现代书法”到底是什么,因为他们只是扯起了“现代”的旗帜,事实上却以“创新”置换了“现代”。这也为他们的作品日后被批评为不够“现代”打下了伏笔。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例证是,展览结束半年后,《中国书法》杂志组织了一个针对“现代书法首展”及创新问题的“关于‘现代书法’三人谈”,参展作者之一的马承祥(弋夫)在其发表的《现代书法与现代观念》一文中连篇累犊的直陈书法创新的必要与必然,并不无自豪地说到“现代书法首展”:    当人们步入大厅.首先感觉是“新”,体现了现代人的创造精神。体现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近八十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创作者努力将书法、绘画、情意融为一体,使作品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在传统的墓础上有所突破,并在技巧与表现上有所创新。
    最后,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总结道:“我们希望‘现代书展’能引起书法界同仁们对于书法创新的关心和探索。”而对千“现代书法”的名称界定及实质等却只字未及(图1, 2)。



    不管怎么说,“现代书法首展”在当时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尽管指向“创新”的多数展览作品被白谦慎先生评为“欲变而不知变”。可这一展览却因为冠以“现代书法”四字而被人们记住并载入中国“现代书法”史册。我想,这或许是这批参展者们始料不及的。他们以画入书、误打误撞、无心插柳地掀开了“现代书法”之门。就像多年后曹意强在《“画入书法”与中国书法的现代性基因》一文中说的:    画入书是中国书法现代性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个结论不是用来做价值判断.而是对书法现状的描述,或者说,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觉文化空间—当然,如果将之误认成理论指导的话,那我们打开的也许是一个潘朵拉的盒子。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然而,“创新”虽是“现代”的题中应有之意,但还远远不是其全部。以“创新”置换了“现代”的“现代书法”只能是个“伪现代书法”。由此造成了真正“现代”的不在场,造成了“现代”与“书法”的错位。更糟糕的是,由于“现代书法首展”中的作品多以“画字”的面目出现,缺乏强有力的传统书法功力的支撑,因此,就连从“书法”这一角度出发的人们也大为不满,大加挞伐,也是意料之中的了。也因此,我们看到此后的“现代书法”开始着重向两个方向拓展:“更加的现代”与“更纯更好的书法”。




上一篇叶恭绰书法:那知北海有传人

下一篇试言隶草我无三—刘季平书法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