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王懿荣书法:好古成魔力最坚
作者 管继平
    说来也巧,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恰恰是最晚被发现的。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自一八九九年秋被王懿荣发现以来,迄今已一百一十余年。相对于三千年而言,百年的时光非常短折,然而,对我们人生而言,一百一十年却有点漫长,漫长得几乎让人淡忘了这位王懿荣先生。    王摊荣先生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清史稿》也曾为之立传。由于他发现了甲骨文,引起了上世纪初“甲骨学”的研究热潮,他又被人尊为“甲骨文之父”。坊间传说王兹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略带点演绎色彩。说是王得了疟疾,用了许多药都不见轻。后一名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方子上写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他按医生的药方派人到北京老中药店达仁堂抓药。药抓回后王兹荣却意外发现这“龙骨’上面有很多划痕,类似篆文而又不识。他猜测这种划痕可能是上古之人留下的文字,于是他又买回药店里的全部“龙骨”,加以细心研究辨析,终于揭开了甲骨之谜。    而在王崇焕编撰的《王文敏公年谱》里则没有这么玄乎。只是说一八九九年秋,一名古董商人携带从河南安阳县小商屯发现的“龙骨”到京师,让其察看,王懿荣细为考订,审定为殷商故物,并发现其上有篆摘之前的古文字,遂令悉数购归,获千数片。这便是后来震惊世界考古学史的甲骨文。

王懿荣尺牍


    但无论如何,王懿荣对于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确具肇始之功。虽说这种发现看似有一点偶然.然而这偶然中却存在着相当的必然。如果王兹荣不是一位金石考古学家,不具有鉴识古物文字的学养与慧眼.那么他就很可能与这一重大发现失之交臂!所以说机遇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否则的话,即便再多的“甲骨文”,不也一样捣碎熬成汤药喝了了事?若如此,中华文明史至少有一章将重写。    王懿荣出身于山东福山的名门望族,世代为官,而且是诗礼传家,先祖中不乏博闻经史、通达学问并有著述行世者。祖父王兆深是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父亲是拔贡,以道德学问著称,也酷爱金石古玩。虽说他五岁时家遭变故,祖父王兆深获罪被遣戍新疆并抄没家产,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对一个庞大的文化世家而言,王懿荣儿时所受的正规教育并未因此而影响,他的业师不是举人便是翰林,个个都是饱学之士,这为他后来成长为晚清一流学者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且受家学的熏染,王懿荣从青少年时代,就对金石古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大凡上古彝器、宋元佳椠、金石碑版等.他都喜搜藏研究。甚至有时不惜典卖妻子的首饰物品,倾重金而购之。对此,同为世家出身的夫人黄氏非常理解,并日:“明珠白璧,异日有力时.皆可立致之。惟此等物事往往如昙花一现,撤手便去,移时不可复得,后来纵有奇遇,未必即此类中之此种也。”    与无聊的官场仕途相比,王懿荣似乎更热心于金石书画上的研求。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廿年冷宦意萧然,好古成魔力最坚。”“从来养志方为孝,自古倾家不在钱。”通过多年的校勘研究,一/\八一年,他撰成了《南北朝存石目》。在该书序中他写道:“……前后十九年中,探索借读、往返商榷者,为胶州匡鹤泉师、吴县潘郑完师、江阴缪炎之师、潍县陈寿卿丈、诸城尹慈经秀才、会稽赵伪叔大令、吴县吴清卿太仆、光山胡石查永部,考订违合,剔抉幽隐,则大兴孙问羹兵部、铜梁王孝禹工部、永明周季编修、会稽章硕卿大令之力为多。利津李竹朋丈、大兴刘子重刑部、绩溪胡甘伯户部、诸城家戟门刑部叔氏亦尝有事于此,今墓木已拱,竟不及见此刻之成也,悲夫!”    这有点类似当今某书著成后,作者于序跋上所列的师友致谢名单,但从中可看出,与王懿荣在学问上切磋往还的前辈,多为如潘祖荫、缪荃孙、吴念斋、赵之谦、陈介棋、胡笙甫等一代金石文字学大家,所谓“近朱者赤”,在这样的人文环境熏陶下,对王鼓荣来说,学问识见的日益长进是毋须置疑的。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在学问之余,王懿荣的书法造诣也非弱项。他擅真行篆隶,尤以行楷书名世。据说,当时就有“翁(同酥)、王(懿荣)、何(绍基)、戴(彬元)书法四家”的美称。马宗霍在《书林纪事》中云:“王鼓荣工行楷书,尝云作一字须含十二意。光绪甲午大考,由三等改一等,人直南书房。尚方贴络所需,其章幅稍大者,孝钦后必降口救日:令王懿荣书。”王懿荣五十岁后,晋升翰林院侍读,得以入直南书房。所谓南书房行走,就是皇帝读书的“辅导员”,能经常接近皇帝,或为皇帝鉴定书画,或代笔写个救浩之类。这充分说明王兹荣不仅在金石文字上有渊雅的学识,而且书法也一样获得皇上的赏识。如图一幅王懿荣的行楷书,虽有清人馆阁体之雍容,但也不失庙堂之正气,浑厚丰满,端庄稳健。倘观其书法渊源,也不难看出,其书受李北海、颜鲁公、柳公权、苏东坡、黄山谷等数家之影响,而其中得李、苏两家最多。他曾有一段写李邕书的跋语,写得颇妙:“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有书名,自必有深趋,及看之久遂知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如结友伊始也难其合也,必久后乃从邕书得法。”得帖犹如交友,此理确实成立,有的初识尚不能觉出对方之妙处,然深交则愈觉愈有味也。    除了行楷书外,王游荣兼擅篆隶,其篆书学天发神it碑,参以徐三庚的秀逸;隶书则取法礼器、乙瑛诸碑。据说在京城的古玩学问圈内,王懿荣也颇负博雅盛名,一些京都士子名流,辄以“但愿一识韩荆州”为幸。而王鸽荣也有调皮的生性,他给造访者特制了三种“名片”:对那些只通八股文者,用楷书名片.对稍通古今学却无专长者,用隶书名片。对专精汉学,又旁通金石文字者,则用小篆体。此等谐趣之举,在京城居然一时传为雅谈。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状元、书法家陆润库对王懿荣的字曾有“刚健清华,无美不备”之评语。这“刚健清华”四字,不光是对王鸽荣书法之评价,甚至也是对其文人风骨的赞美。我们知道,就在他发现甲骨文的第二年,正是八国联军打进中国之时。时为京师团练大臣的王鼓荣,在此危难时期率练勇在东直门抗敌,然人心惶乱,练勇溃不成军。王鹅荣知大势已去,夜半时分,他徘徊于京寓庭院,深感愧疚。翌日清晨,当获悉慈禧率光绪及王公亲贵于早些时已往西逃去,他则对家人道“吾可以死矣!”并用他“雍容刚健’之楷书,挥笔写下了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之其所止,此为近之。”书罢则服毒吞金,再携家人投于庭院的水井中,壮烈殉节,时年五十六岁。这纵身一跳,充分体现了过去文人宁取义而不苟生的铮铮风骨,令人钦仰!




上一篇关于书法批评

下一篇郑孝胥书法:何当掷笔晚天际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