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过渡形态:第二届全国书法展
如果说,第一届全国书法展具有发生学的意义,而第三届全国书法展则开始走向自觉的艺术立场:那么只有第二届全国书法展是最令人失望的—它的过渡形态使它充满了尴尬、矛盾、进退维谷的心态。请注意:这号1984年间整个中国书坛共有的心态。
困难恰恰在于发展态势规定了这种过渡性:刚崛起的书法热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开始产生了某种停滞,而真正的高质量的观念思想与创作追求还未成熟到可以出台的程度,它们正在寻找突破口。书法界正面临着新老交替的更换期:这不仅是指青年与老年之间的更叠。应该说当时的青年书家并未形成一股实在的力量;更典型的倒是八十岁左右的老一辈与六十岁左右的中年一辈之间的某种交替:交替不一定非得以权力转让为标志,即使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冲击,在实际上并没有引起效应,但它的冲击已经使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某种震动。书法界的这柑青配与1984年全国政治、经济方面的大交替呈现出基本同步的状态。
于是,我们看到了评选缺乏透明度,由几位颤颤巍巍的老人打头的集体形象,十分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时期整个社会文化的基本态势。于是,我们又看到了最后的展出结果一一这是一个有点滑稽的结果:在中国美术馆大厅中竟出现了一个专门的“老同志作品室”。与其说它是为那些著名老书家准备的,不如确切地说,是为一批刚参与书法但地位很高的离退休老人或老干部设立的。我并不认为象林散之、沙孟海、启功、肖娴等人的作品非要另起一个名目才能展出;他们完全够水平并具有充分的竞争能力:但依最普通的评选标准.“老同志作品室”中会有三分之二作品落选。千是,在“尊老”的旗帜之下出现的这种特殊安排,使我们窥出筹展者那种迫不得已的苦心孤诣,但是,这又怎么苛求于他们?
不过,这不窗又从反面为我们透出一个令人高兴的信息:艺术标准第一的观念正在深入每个书家的心,要求评选公正几乎是书法界的最低要求。来源 。之所以单辟“老同志作品室”而不把一些初学水平的老干部作品堂’而la之地与书家作品挂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个权力对艺术标准的妥协与退让:它终于承认那样不行了:只是把林散之、沙孟海、肖娴等名家的作品拉来“陪绑”,令人终觉有点愧对这些大师们的孜吃终生。
一部分粗制滥造的作品严重影响了第二届全国书展的声誉。平心而论,这届书展还是强手云集的。只不过强手们的精心之作被冲淡了,从一千三百件作品中选出的六百件,如果再能刷掉一半成三百件.这个展览就会精练、紧凑得多,也更有代表性。不过.这是今天人的想头.在当时几乎不复可能。类似的情况在各省区遍布.甚至连报纸、刊物也在劫难逃,不得不为宣传各级各层领导人的书法艺术如何高超而专门组织文章。我们在这样的气氛中嗅出了一丝异样:它反映出一种有趣态势,沉闷压抑但又透出一线曙光。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说:要想靠几个人的努力奋斗去跨越这个过波阶段是不可能的。它是一种社会规定.个人的努力只能缩短过渡的周期,加速它的寿终正寝;如此而已。崛起的“书法热”因走向停滞而丧失了原有的亮度;新的一切又还是在混沌未开之际书法何去何从?其实,置身于此的我们在当时也得不出什么答案。
上一篇: 中日书法交流:创作与理论
下一篇: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与海外书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