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日本书法的引进—一个新的参照系
向来以老大哥自居的中国书法,尽管拥有煌煌历史,但似乎正在一种朦胧中苏醒,它正面临从古典到现代观念的脱胎换骨的过程。
原来眸晚绘画并毫不犹豫地自鸣清高,现在却看到了中国画的长足进展而自惭形秽,这是一个方面。原来也一直以涣涣大国自居而从不把眼睛伸出去看看世界,现在却也不得不心平气和地对待外来的影响。在当时的书法界曾有过一句颇为流行的口号,叫做“书法将走向世界”。
具有讽刺童味的是,最初并非是自愿去看看世界而是世界对中国书法进行了顽强的渗透。尽管西方艺术并没有在当时的书坛上有所作为,但是日本这个书道伙伴却以坚韧不拔的决心,顽强地打进中国书法界。我们只要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即可说明问题=1982年3月26日,在北京举办了《日本刻字展览》。1983年3月28日在北京又举办了《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览》。作为理论一翼的交往,则日本主动派出了“中国书法研修团”,第一次到山东曲阜研修汉碑((1981,9),第二次到山东掖县研修魏碑云峰山刻石(1982,10),第三次到甘肃教煌和兰州研修汉简(1984.3)……大规模的书法交流,在完成交流本身目的的同时,为中国书法界也带来了浓郁的异域风采并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观念命题。
一些有识之士在这种交流起步伊始即已感觉到它的深层涵义绝不简单,在面对日本书法通过展览、研讨、问答方式所作出的渗透之时,有人采取驼鸟政策闭目不视;有的则抱着唯我独尊的态度不屑一顾;也有的惊慌失措大声疾呼;但有一些理论家却冷静地正视现实,以积极的调查与接纳态度为中国书坛提供了第一手日本书法资料;王学仲以在日本讲学之便,撰写了《论中书法的不同风格》发表于内部刊物《书法界动态》;笔者则在翻译《日本书法史》之余,撰写了《当代日本书坛概观》的长篇论文发表于《书法研究》,至于翻译荐介的文章也渐渐多了起来,这为1982至83年的书坛带来了新鲜空气,使我们得以了解东邻同行的情况和目前的发展态势,对我们不但是一种参考,也是一种促进。在此同时,《日本书法史》也及时出版,随之《书法报》连续三年开辟《日本书法、篆刻史话》专栏,各杂志也以相当篇幅介绍了日本古代书法发展的情况;到1996年,《中国书法》连载了陈振镰《关于中日书法艺术的比较与研究》的长篇论文,《青少年书法报》又持续两年辟《比较书法学》专栏,证明对日本书法篆刻从单纯的引进介绍转向较高层次的比较研究,它可以说是中国的日本书法研究在质点上的转移。
这一系列的活动给中国书法界带来了始所未料的影响。问题的有趣即在于,大部分引进介绍或研究者在做这项工作时,并没有意识到是在完成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使命,他们只是在进行符合自己愿望的研究而已。来源 。待到全书法界都对日本书法的异国情调表示浓郁兴趣、并且在接纳、观赏的同时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其得失优劣时,则它不但对于了解日本书法、反省中国书法现状方面产生切实的对比作用,而且还导致了另一方面的意外收获:以中国理论家的立场对日本书法历史与现状作出自我评价,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日本学者的新批评与新立场、新观点,在五年之前,它是不可想象的。
引进当然还在进一步向深度与广度开拓,最近《书法家》发表的《中国书法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与演变》、《书法的命运》等文章,即暗示着某些面向广度的研究趋势。
上一篇: 现代书法五种个性化尝试模式
下一篇: 现代书法起步的标志:《书法》创刊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