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一、质朴的钟繇体势
在书体演变史上.钟繇是个关键性人物。他生于东汉桓帝元熹元年(151).卒干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230)。颖川长社人。字元常。汉末举孝廉,器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魏初为廷尉.进封赤高乡侯.迁太慰,转平阳乡侯。明帝时进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太傅’。学书甚勒,史传许多故事,甚为感人。晋人卫恒砚四体书势》中说:“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干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巧.今大行于世云。’钟繇的行书享盛名于当世,但后世却不推重他的行书.而推,他的真书.王毅之自比钟、张.也是以钟繇真书、张芝草书为对象的.从后世流传的钟盛书迹来看,无论刻帖还是唐人攀本.如《荐季直表冲(图49)、《宜示表》、《墓田丙舍帖》、《戎路表,、《还示帖》等,都是真书.所谓真书之“真,,乃“章程,二字的约音.又称作“正书二出自同一道理。所谓“章程书二刘宋时羊欣中列为钟繇书三体之二,为“传秘书,教小学者也.,所以此种书体现为庄宜、工整的风格.
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真书在汉魏之际体式初成,尚未定型。真书的笔法本基千草隶及草书、行书进一步静态化、规定化而成,以取代规范的隶书.用之于庄砚的用途。钟繇的真书正处在这一重大的转变关头,这是文人士大夫在民间广为流行的书风基础上.对真书体式及其笔法加以整理、提高,使之趋向于统一的范例.从现今流传的钟繇真书书迹来看,尽管尚未定型.但已显示出讲究笔法的迹象,这与民间率塞书写、不计工拙、对笔法的追求在有愈无意之间的情状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人评钟繇善行书,其行书书迹今日虽不得见,但其真书作品的体势、笔法及其行气具有行书的意味,达是与东晋的王羲之有着明显的差异的。更具体点说。有的偏旁分明是行书甚至是草书的形态,这是其特点之一其二表现在笔势的横向展开.结体多扁平.重心居中甚至偏下.有稚拙之趣.其三为点画用笔凝重沉朴,有的点画形态如擞、勾挑以及某些笔画的转笔形态还明显杂有隶法.上述三大特点.后二点为隶意的残痕.南梁皮肩吾《书品,将钟魏与张芝、王吸之对比,说“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犊.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在灰氏的眼中,张芝的书法工夫最精到,钟繇的书法天趣最高,而王羲之的书法天趣胜过张芝,工夫精到胜过钟繇,颇有意味。张芝的章草“转精其巧二“匆匆。不暇草书’,对法度的精研和讲究,是不言而喻的,他正处于汉末章草成熟至极井盛行于上层文人士大夫之间的时候.笔法精熟、规范是其历史的功绩。而钟繇铭石之书(如《受禅表》之类隶书碑刻)也极规整之至,真书则正处于体式粗成、法度尚未尽备之时,虽有一定的讲究,但限于时代条件,其隶法遗痕十分明显.在后人的眼中。这即为古意,稚拙夭真.有天趣.而王筱之的真书、行书、草书皆标志着全面的成熟、定型、法度完备.在笔法上的讲究.工夫胜于钟a是自然的事.而天趣不及也是必然的。虞嘛《论书表》中说:“钟、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钟之质朴乃天然之象,王之妍美乃工夫之精.王吸之的书法初于卫夫人处得钟繇笔法,其临钟书《宣示表》即为一例,而《姨母钻》等承白钟书之迹也十分明显,至晚年才完全成就为新的体式及其新的书美《妍美)类型.
钟繇正处干书体演变的毛大历史关头。使他的书法扮演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从而也造就了其书质朴的书法凤格,使他成为与王羲之井称于后世.对后世书家直至现代书家仍产生粉巨大影响的书圣型人物,其书法的笔势、笔法及其风格也成为对后世产生保远影响的两大类型之一
二、吴碑真书的风格史意义
在北方魏国的钟if逝世40余年后.南方吴国出现了《九真太守谷朗碑》(图50)。这一碑刻基本为真书体势,而点画大多也为真朽的形态,但它又杂有隶书遗法.如几个“之’字和“阳’、“君“等字为隶体。而较为普迫的是有些笔画如“忆’、“乙,画和部分画仍沿用隶法.但这种隶笔形态欲放还收,欲出还敛,已不纯为隶法.另如“朗,字的.良’和“虞”字的“户’仍是隶书构形。尽管如此,由下真书笔法在此碑中尚未达到完善的程度.而是粗具形态,所以这种介乎隶、真两体之间的体貌能够和谐统一而不感到混杂。这种9书体出现在吴国的碑刻中.是鹤立鸡群的.因为当时的碑刻书体仍以隶书为正宗,以魏钟断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们接受了真书体式已为先进之举了.在吴国还有略早于《九真太守谷朗碑》的《葛府君碑额》,其书法更为纯粹的真书.从仅存的碑额来看,尽管漫涤严重.但其每字的结体和点画形态的大体面目还是可以辨明的,这种成熟的真书体式和笔法令人吃惊,但你又不得不承认这一历史事实.
范文湘《中国通史》认为:社会发展到了东晋.士族统治者偏安南方,因北方人日大最南迁,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经济生产技术和科技文化艺术等,才使南方逐渐迫上北方的水平并迅速发展起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南方的书法本应落后于北方。但从东笑的书法遗迹看,这时杂有隶法的直书已进人碑刻书法领城,《谷朗碑》即是,更出现了完全成熟的真书碑刻如I《葛府君碑额》(请注意.真书更上了碑顺,简直是石破天惊之举了)。此二例已足以证明东吴书法已超越同时的北方书法而走在时代的前面.它说明东昊书法继承了汉末书法中的精华(包括钟繇类型的书法)而得到迅速发展.它正是半个多世纪以后东晋产生书圣王羲之所依据的地城书风及其历史背景。二王的书法兼取南北方书法之长进一步熔炼,而取得了今体书演变以来的最高成就.它与北方仍沿续钟砚体势的书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九真太守谷朗碑》的书法所透露出的温润恬静的气息,和《葛府君碑额》所展示的真书体法,与东晋二王如出一家.这大概是南方今体书书法的共性气息吧!
上一篇: 侧重千书法学习立场的成果
下一篇: 书法社会化的展开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