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建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二 学者书法:重庆书法的主要构成
20世纪前半期,客居重庆的蜀中书家以前清进士赵熙、孩儿体书家谢无量、双钩一绝公孙长子、郭沫若为著名。文革前六十余年重庆籍书家以王瓘、杨沧白、柯尧放、刘孟伉、向楚、曾吉芝为著名。
曾任重庆川东书院院长的赵熙(1876—1948),号香宋,字尧生,又署香宋词人,四川荣县人。他的书法杂糅碑帖,号为“赵体”或“荣县字”。在崇尚碑版的时代,能卓然而异者,赵熙堪称大家。他曾说:“诗文与书,一代各有风气,惟豪杰乃能挺然风气之外。”“凡天资颖者喜南书,挟胜气者喜北书。南多工而北多拙,拙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长短。相济不相非,斯杰士也。”真知灼见,精辟异常。与康南海尊碑抑帖,何只千里。赵乔,亦作仙樵,重庆巴县人。向楚曾任四川大学教授,是巴蜀著名学者、教育家,学问渊深。其书法得益于字外功,清雅脱俗,为民国至文革前重庆籍书家之翘楚。
与赵、向二人相同,谢无量(1884—1964)也是以学问融于书法的典型。如果说赵向二人书法还能见古人的话,那么谢无量似乎已完全绝去依傍了。于右任称谢无量“笔挟元气”“自弗如”。他的书法又被称作“孩儿体”。赵之谦曾说,“三见稚子”“绩学大儒”书法最佳,谢无量以绩学大儒得三岁稚子童趣。虽然谢无量在重庆活动是间不长,但他流传在重庆的墨宝却相当多,对重庆书不的影响至今尤在。1942年病逝于重庆的公孙长子,与谢无量同属内江人,也是赵熙的门人。他原名余切,其诗文、篆刻、收藏都富名声,书法以碑体书和双钩闻名遐迩。1936年到重庆与人合办《内江周刊》,宣传家乡。他的双钩被称作“怀仁后一人”。
王瓘(1847——?)重庆铜梁人,字孝禹,一字孝玉,辛亥后以字行。由举人官江苏道员,曾参端方幕,所见颇广,精鉴别,篆书师法邓石如、赵之谦,行楷书颇有二王、褚遂良一路味道,为清代以来重庆籍书家之佼佼者。其篆书有镇江焦山的《王瓘等题名》刻石,行楷书有《宋拓麓山寺碑跋》、《明拓孔羡碑跋》等。巴蜀书家与外界交流自来有两途:一是走出盆地,如苏东坡、郭沫若、王瓘;一是其他书家入川,如何绍基及抗战时期书家的云集重庆。30年代之前的重庆籍书家,除王瓘水平较高之外,另有杨沧白(1881—1942)也算是从碑帖结合处找到了路子。其用笔多方笔露锋,线条爽劲果敢,结字突出重心,无预设字形之苦思,有随手偶成之佳妙。其尺牍书大有赵之谦风味。何鲁称其书“得晋唐遗韵,近三年理很少有人能和杨氏相比”。
柯尧放(1904—1965),原名柯大经,字绕放,重庆壁山人。诗人、书法家。柯尧放一生耽诗,曾有“沈尹默、潘伯鹰、李春坪、柯尧放”合称重庆四大诗人的说法,其书法成就表现在行书、章草上。如为叶菲洛诗集题“昨日之花”四字,大有二王、东坡行书意味。其草书狂放不拘,与沈尹默、潘伯鹰许伯建诸先生的冷静不同,大起大落,才气横溢,颇有诸多情感聚于草书发之的气象,与他的草书不一样的是,其篆赢利却属于秀劲一路。柯尧放不仅是40年代重庆籍书家,也是文革前重庆书法的主要代表。
与柯、杨二人不同,刘孟伉的书法对当代巴蜀书风影响很大。刘孟伉(1894—1969),原名贞健,字孟伉,别号艺叟,重庆云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川东游击队政委及七南支队队长,1950年8月由万县调北碚任川东行署副秘书长,1959年调四川省文史馆馆长。刘孟伉书法篆刻颇具才情。基追悼 各体皆能,尤其稿书有创新之功,影响后世为最。至今巴渝书家何应辉、余仲九行装上接受其影响。刘孟伉先生是巴蜀文化孕育出的一代大家,由于何应辉等人的研究发扬,其书学成就已为世所重视。由于历史上形成的自给自足、自我欣赏的习惯,巴蜀书家不愿宣传自己,实际上,古往今来巴蜀大地都是书家辈出的。
郭沫若作为一代文豪,其书法成就已为世所公论。抗战期间,他与马衡、常任挟等人进行了江北汉墓的试掘,发现“富贵”等字砖,为保护文物做出了贡献。由于他当时任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了一大批文学美术书法界人士,为繁荣重庆书法事业做出了贡献。如徐悲鸿、田汉、沈尹默、于右任、太虚等。到60年代,郭沫若与高二适等人展开《兰亭》真伪大讨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极大地推动了书法研究的深入,带来了书法事业在“文化革命”时期的发展。这些成就,无疑与他在重庆及其后对书法的关与学习密不可分。
综上诸家,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经验:凡书欲脱俗者,必以学问为根基。然,诸书家有高下否?诸家之高下与学问之深浅相对应否?我以为,就书的水平而言,可以这样排序:谢无量、赵熙、郭沫若、刘孟伉、王瓘、公孙长子、杨沧白、柯尧放。如果按一般学问言,郭沫若应算第一,但与诸家书法水平直接相关的,是他们对于书法的切入程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问。实际上,书法本身又何尝不是学问?一般讲到书家修养,都指书外功。但如果只有书外功,纵然胸有万卷书,也难以深入。而历史上对于内外功的认识,又有所不同。赵之谦就强调读书的作用,认为读书是内功,书写才是外功。不论怎样,书法内外功都很重要,尤其在书法职业化倾向日益显著的今天,这个认识一定要有。
外地书家至渝者,学者书家如章士钊、杨仲子、丰子恺、商衍鎏、商承祚、老舍、马衡、梁漱溟等人,画家书家如潘天寿、吕凤子、张善子、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谢孝思等人,为繁荣重庆书法创作出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承学者书家脉络,80年代重庆书坛出现了学者书家职业化倾向。徐无闻先生是著名学者,其晚年又成了书法硕士生导师。冯建吴(1910——1989)与他一样,其职业化也与他的教学分不开。徐无闻先生以其深厚的书外修养,于80年代起,在全国书法界有了相当的影响,其教学、创作已得到了普遍关注。冯建吴先生则以其诗书画印著称艺坛。他的风格源于吴昌硕一路,后受乃弟石鲁影响,讲究作品的创造意识,为雄浑一路主要代表。许伯建80年代后也以书法教育为己任,以其对于王字的深谙影响着青年书家。这三位先生可说是重庆学者书家职业化的典型代表。
改为直辖市之后的重庆书法,老一辈书家和中青年书家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新世纪的到来:注重学术品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继承传统、不断创新。这次20世纪书法大展就是一个重要举措。近几年重庆书协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举办了一系列书法展和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世纪末书法的发展。如今在全国书坛享有声誉者已不在少数。我们坚信,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新世纪重庆书法的辉煌一定会早日到来。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 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
下一篇: 开创先河的秦汉书法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