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谭云与华人德访谈录
谭:华老师,您参与编写的《中国书法史》七卷本可谓是这么多年来最好的一部书法史著作。请您谈谈对于一般读者来讲.了解书法史应把重点放在什么地方?
华:《中国书法史》七卷本分先秦和秦代卷、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卷、元明卷、清代卷。先秦、秦汉、卜六国北朝的书法要着重了解传世和出土的青铜器、简犊、碑刻、帛书、砖瓦、写经等书迹。魏晋南北朝.隋唐以下,则着重了解书法家及其代表性作品,他们书风的传承和创新。对考古新发现的书法资料、书法家的艺术主张(书论)、书法工具的改革等也应关心。
谭:华老师。请您谈谈在隶书创作中.怎么才能把“汉味”表现出来?
华:姚孟起《字学臆参》中有几则谈到汉隶的话,日:“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作隶须有拙笔,乃古。”“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隶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自然也。唐人视法太严,故隶不及汉,而楷不及晋。”“汉隶笔笔逆,笔笔蓄。起处逆,收处蓄。”“临汉碑宜有石气,然非拳曲之谓也。问:何谓石气?日:不可说。”这几则话说得很好。汉代人不管写带有波碟的规整隶书(即后人称作“八分书’者)还是不带波碟的简率隶书,都是他们日常书写的书体,那时还没有南北朝隋唐时人写的那种楷书,后人写隶书会有意无意地搀杂汉代还未出现的笔法或结构进去.这也就是姚孟起所讲的“楷气”.那么就会失去你所说的“汉味”。我在《中国书法史·两汉卷》第四章“东汉的碑刻”第二节“碑刻的书法”中,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参看了各种汉代碑刻的隶书之后,概括分析了它们在用笔、结体和章法上的特色和共性。(见该书页153一160,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文长不录,可以参看。汉碑经近两千年的风化剥蚀,自有一种古旧气息,但是这不能因为要追求所谓“金石气,而用颤笔做作。只要运笔涩逆而留得住,不要写得滑、写得光、写得软、写得太巧,自会有“金石气’。太巧就要刻意安排,太巧就不会古拙。来源书法 屋,。 燕园书画会是教职人员的书画组织,早书法社约半年多成立的,成立时也曾邀请曹宝麟、白谦慎和我等几位学生参加他们办的展览,对外交流时,时常请我们去挥毫。我们书法社活动时也常请一些老师来指导,得到他们不少帮助。
谭:华老师.1987年您作为发起人而创办“沧浪书社’的初衷是什么?能否讲讲关于“沧浪书社’的享情?
华:1987年12月21日沧浪书社在苏州沧浪亭畔成立了,所以选此日子,一是筹备就绪已近初冬.二是我作为第一发起人,在四年前就与白慎谦兄谈起和酝酿,要与各地优秀的中青年书法家联络起来。北大书法社也成立于是日,情有独钟。三是我在成立会上作了“沧浪书社筹备过程和今后设想,的主题发言,专门讲到:“今明两天是丁卯年冬至节。我国以十一月建子,律当黄钟。冬至日至极南,阴伏而阳生.为日月万物之始,故古人以冬至为德日,在此佳节良辰.沧浪书社正式成立了。”发言时我首先提到:“继承发扬我国书法篆刻艺术,加强横向联系,开展书法篆刻艺术高层次的探讨、交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们书社的宗旨,也是最初要组织成立书社的动机。”首批社员有二十四人,到会十九人,有华人德、沈培方、潘良祯、乐心龙、穆棣、胡伦光、吴振立、刘恒、周持、曹宝麟、余国松、陈浩金、播振元、朱大霖、王建平、张士东、言恭达、周玛和、卫知立。王墉、王冰石、郑必宽、白煦、白谦慎因故缺席。会上选举我为总执事,乐心龙、吴振立、曹宝麟、言恭达、潘振元、刘恒为执事。以后陆续参加的有王乃钦、王歌之、储云、沃兴华、挥建新、石开、马奉信、郭子绪、孙晓云、黄悼、徐本一、马士达、包尉冬、陆家衡、卞雪松、张少怡、许雄志、于明侄、薛龙春。沧浪书社十多年中在中国台湾和关国分别办过书法篆刻展览多次,出版过三本社员书法作品集,主办过两次国际性的书法史研讨会。在艺术和理论上提倡有个性、有创造、有切磋、有批评。沧浪书社负责人不是终身制,我连任两届总执事后由言恭达兄当选接任,他能力比我强,工作主持得更好。
谭:华老师,您对当前的书法批评状况怎么看?您对当前的书法创作有何看法?
华:我觉得当前书法批评的状况要比十多年前好多了,大家也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有批评也有反批评,分析问题也比较深入。《书法报》举办过90书法批评研讨会,我参加了。那时虽说也有书法批评.但是空头文章多,实际具体的批评少,就是有,也较肤浅。现在书法报刊上常有好文章出现.进步是必然的。
至于当前的创作,我的看法是探索的路子越来越多,面目也各种各样,应该允许人家探索,哪怕丑恶怪异,但是不要恶炒,不要鼓动人家跟随自己。你有嗜痴逐臭的癖好,不要编制出一套理论来装扮自己,你嗜食疮痴,不要逢人就说味似蝮鱼,让人家也来尝试。现在就有这样一类人,而上当的人不少。
谭:华老师,您在二届中青展上的一幅获奖隶书对联,让人耳目一新。能把隶书写的那么纯,那么有书卷气,真可谓不食人间烟火之境界,能否谈谈您自己对书法的创作体会?
华:我在二届中青展上获奖的隶书对联有人称赞,也有人批评,很正常。我只是觉得那幅作品有我当时的个性。我现在的面目与那时已有很大不同,无论是隶书还是行书,这变化是自然的渐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情在慢慢起变化,风格也在渐渐改变。我对书法创作的体会,我专门写了篇“快炙背而美芹子”,可以参看,不赘述。
上一篇: 书法要有学识和功力更要有神采
下一篇: 中国书法真是世上最高艺术?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