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为什么说作草当先取法章草,然后鼓之以奇崛?


    南宋姜夔(续书谱·草书》日:“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僻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右军书‘羲之’字,‘赏’字,‘得’字,‘深’字,‘慰’字最多,多至数十字,无有同者,而未尝不同也,可谓所欲不愈矩矣。大凡学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仿王右军,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自大令以来,已如此矣,况今世哉!然而襟韵不高,记忆虽多,莫渝尘俗。若使风神萧散,下笔便当过人。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属连。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曰连绵、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奇,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昧,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流至于今,不可复观。唐太宗云:‘行行若萦春'3i,字字如给秋蛇。’恶无骨也。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还疾,忽往复收。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纤,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带则近俗。横画不俗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以捺代又,以发代定,走亦以捺代之,惟)则间用之。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


    按语:此亦经验之谈.不可小觑。




上一篇为什么说作草须逐字写过才能作?草书的微妙之处在哪儿?

下一篇何为“草情篆韵”?何为“草情隶韵”?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