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书法经典是“源”还是“流”?


    谭文作者对笔者关于传统是流动的而经典是相对凝固的观点不赞成,认为“显然是一种偏见”。并说“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经典如果放置于图书馆里,无人阅读之时,它或许暂时是凝固的,而一旦被从书架上取下,被打开阅读,就立即被激活了”。恕我浅薄,不懂接受美学,但我很想知道一本凝固的经典一旦被人阅读是怎样“立即”被激活的?可惜作者没有往下说。如果问题这么简单,我想就不会有“死读书,读死书”那种情形了。拙文之所以强调“民间采风”的说法,就是想尝试着找寻这条激活经典的通道和切人点。其实,古今有成就的书法家几乎都有这样的实践和体验。限于篇幅,恕不一一举例。我认为,经典不是“源”,经典是书法传统这条大河漫流过程中所结下的一个又一个的“蛋”。渗见《书法艺术》2005年第1期拙文《传统就是生,活》)因此说,二王也罢,颜柳也罢,无论哪种风格、流派,哪本碑帖,都只能是整个书法艺术的“流”而不是“源”。“源”只能在民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创造中。虽然谭文的结论与我相反,但我觉得谭文只有这一部分内容写得勉强像讨论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歪曲扣帽子。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书法艺术在所有艺术门类中的“独特性”,其实,哪种艺术又没有自己的“独特性”呢?谭文作者不会否认“书画同源”这句话吧?请问这个“源”是指碑帖呢?还是指画册呢?为了节省篇幅,我不想展开多说。笔者在这里引用一段对书法艺术很内行的伟人毛泽东的话—“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细,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一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是继承和借鉴绝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绝不能替代的。" (A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请注意,毛泽东在这里没有把他所熟悉的书法艺术排除其外,而是用了“一切”、“唯一”这样不容置疑的字眼儿。我认为毛泽东的话有理,如果谭作者还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直接去和毛泽东商榷。

 

专题:

颜真卿

柳公权

楷书字帖

 

 




上一篇什么才算合宜的布置?应当怎样安排一幅字?

下一篇何谓“金刀割净,玉尺量齐”?创作作品怎样才能达到洁净精微?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