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柳公权及其《玄秘塔》、《神策军碑》的艺术特点

 

柳公权性情刚毅正直,其“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笔谏故事早已被后世传为佳话。柳公权历仕七朝,累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以楷书著称,兼善行、草。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遍阅近代书法,而以欧阳询、颜真卿着意最深,形成了溶王之遒媚、欧之险劲、颜之雄强于一体的柳书风貌,棱角分明、骨力刚劲、雄强爽健、疏朗开阔、清秀方整,一变中唐肥腴之风而独树一帜。诚如米芾所赞:“柳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柳公权传世作品较多,其中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

《玄秘塔碑》,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 楷书共28行,行54字。原石最初位于陕西万年县安国寺内,后迁入西安碑林。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书体端正瘦长,笔力挺拔矫健,行间气脉流贯,顾盼神飞,全碑无一懈笔。有以方取势,引筋入骨之赞。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并序》,崔铉撰文,唐会昌三年( 公元843年)立,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原碑立于皇宫禁地,拓本传世极少。因原石久佚,现仅存一宋拓孤本。此碑拓曾一度流于香港,1965年,周恩来总理特批,以重金购回,入藏北京国家图书馆,因其罕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国家图书馆尊为镇馆之宝。该碑笔画沉着敦厚,劲健挺拔,气势磅礴,与《玄秘塔碑》相比更加精练苍劲。


   

柳体楷书用笔特征:

1、方圆兼施,刚中寓柔:柳字端雅、犀利、透骨、露筋,其笔画以瘦硬取胜,用笔多用方笔,在起笔、收笔和转折之处常用折笔折出棱角而呈方的形状,以彰显骨力。同时又能以方为主,济之以圆,方起圆结,于刚劲中显出丰润。如“相、宠、扶”。
    2、中锋立骨,劲中含润:中锋是柳体楷书用笔的基本要求。柳书用笔精致,柳书的骨体追求雄健与秀挺的结合,其骨力之体现,精心于中锋逆势运行,细心于护头藏尾,汲汲于将神力贯注于线条之中,中锋骨法用笔使点画顾盼间秀气流露,撇捺挑踢如手足健朗,清劲挺拔,瘦硬通神。如“友、羞、鸿”。

3、轻重提按,节奏分明:柳书提按较欧书对比明显,起、收处按笔较重,顿挫有力,轻重对比较强,转折棱角分明。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甚至常常比竖画还粗重;柳字的横与竖轻重悬殊不太大,竖画一般比长横略粗壮,以为主笔,求其变化;柳字一般撇轻捺重,其撇长者轻,而短者重,其捺必重,显示矫健力度;其钩、踢、挑必顿后回锋。如“收、以、发”。

4、点画借用,灵活变通:“唐尚法”,唐楷历来以法度谨严著称,但在法度之中仍不乏灵动之笔,能于规矩中求变化。其中尤以点和横、竖、撇等笔画的置换居多,点画因势而变,顾盼照应,气脉畅通;个别笔画偶用行书笔意,既避免重复又破板化活,增强变化。故学习楷书,也要稳中寓活,若死守条框,字必神失,流于俗格。如“滔、匡、赵”。

 

 

 

 

 

柳公权及其《玄秘塔》、《神策军碑》的艺术特点(2)

 

柳体楷书结字特点:

1、中宫紧凑,四面开张:柳体楷书结构严谨,如果说欧偏于密实,颜偏于虚宽,柳书则取欧、颜之长,能舒敛自如,形成“中宫收紧,四外开张”的辐射型结构样式。紧缩中宫给人以精神抖擞之感,四体开张又耀其神采,并使字中布白产生对比,使疏密得宜,虚实兼善,错落有致;又使楷书结构内外空间互借,气脉通畅,如园林建筑中的“透星漏月”,充满奇趣。如“奉、集、辫”。      

2、两竖相向,骨力挺健:竖为字之骨,在竖的运用上,欧书多相背,颜书多相向。柳书则融汇二者之长,以相向为主,一些竖笔采用了弓弩之形,左右形成向内包裹之势,内含雄健弹力;少数字中也有相背之态,使字紧凑精神,增强通篇结体变化。如“图、司、郓”。

3、主笔突出,变化参差:柳书结体中紧外放,主笔突出,上下收放参差,左右高低错落,字形变化多样。且注重同中求变,力避重复,使字更加灵活,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如“权、徒”。

4、整中求活,平中寓险:在结体上,柳书比欧、颜书更具动感。楷书讲究“楷如立”,但柳书常纵长取势,耸肩收腹;撇轻捺重、撇低捺高,具行走一般的动势。柳书还善于造险破险,故意采用伸长笔画、增大疏密对比、巧用斜笔等方法,使字的重心偏离中线,却又能化险为夷。如“大、旦、去”。

 

 

 

 

 




上一篇怎样认识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下一篇文字是怎样变化的?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