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幽兰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

[1][1] 见《笔林,中国现代书法展》,青岛出版社,1998年。
[2][2] 见Julia F. Androws, Painters and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s of China (中国人民共和国之画家与政治),Berkele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Joan Lebold Cohen. The New Chinese Painting (中国新绘画),1949-1988, New York, Harry Abrams, 1987: Arnold Chang. Paint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olitics of Style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绘画: 风格政策),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0: mayching Kao (编辑),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20世纪之中国绘画),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 1988: Michael Sullivan, 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20世纪之中国艺术与艺术家),Berkele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History of Chinese Oil Painting, from Realism to Post-Modernism (中国油画史,自现实主义至后现代主义),Hong Kong and D-Sign asbl., Bruxelles, Schoeni Art Gallery, 1995.
[3][3] 主要的有:Gao Minglu (编辑), 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 (颠倒,中国新艺术),Berkeley, Los Angeles,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Jochen Noth(编辑),ChinaAvant-Garde, Counter-Currents in Art and Culture (中国之前卫,艺术与文化之逆流),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Zha Jianying, China Pop (中国「泼普」),New York, New Press, 1995.
[4][4] 见陈振濂《现代中国书法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
[5][5] 见Pierre Bourdieu: L’amour de l’art (艺术之爱)Paris: Minuit. 1966:《La production de la croyance, Contricution à une économie des biens symboliques》, in Actes de la recherché en sciences socials, Paris, 1977, No.13, pp. 3-40.
[6][6] 见Jean-Marie Schaeffer: l’art de l’age moderne. L’esthétique et la philosophie de l’art du XVIIIe siècle à nos jours (现代时期的艺术:自18世纪至今日艺术哲学及美学)Paris : Gallimard. 1992 et les celibataires de l’art. Pour une esthétique sans mythes. Paris : Gallimard, 1996.
[7][7] 马晓《从中国书法注意展看当代中国现代书法之困境与出路》,书法研究,1994年,第4期,第83-89页。傅京生《94现代书法探索展透视》,书法研究,1995年,第2期,第52-62页。
[8][8] 傅京生,第58页。
[9][9] 傅京生,第53页。
[10][10] 王岳川《文化转型中的书法审美价值》,书法研究,1994年,第3期,第36-47页。
[11][11] 见刘晓纯《书写,书法,抽象》,书法研究,1993年,第1期,第52至57页。
[12][12] 见程琦琳《汉文字与中国书法》,书法研究,1994年,第4期,第1至16页。

[13][13] 见陈振濂《现代中国书法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第445页。
[14][14] 见沉语冰《一个批判性的回顾:当代书法思潮及其外部走向》书法研究,第5期,1997年,第19页。
[15][15] 见傅京生《"94现代书法探索展"透视》,书法研究,1995年,第2期,第52,53页。金丹元《中国书法的文化指向与现代思考》,书法研究,1993年,第3期,第26至27页。王岳川《文化转型中的书法审美价值》,书法研究,1994年,第3期,第37,39,41页。
[16][16] 见熊秉明《文化核心的核心》,雄狮美术,台北,1995年春,第288期,第23页。王岳川《文化转型中的书法审美价值》,书法研究,1994年,第3期,第38页。
[17][17] 见葛兆光《通神,外行谈书杂感》,书法研究,1994年,第3期,第49页。金丹元《中国书法的文化指向与现代思考》,书法研究,1993年,第3期,第27页。刘晓纯《书写,书法,抽象》,书法研究,1993年,第1期,第53-54页。徐力明《论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并论书体与字体》,书法,l993年,第1期,第4 页。臧克和《仓颉,书契:汉宇发生学与中国书法原始》,书法研究,1993午,第3期,第14页。郑晓华《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书法研究,1993年,第1期,第62-63页。
[18][18] 见张祖安《论书法对汉字汉文酌遗存,兼论所谓现代书法》,书法研究,1988年,第2期,第58-69、68页,严重地批评受日本现代先锋书法影响之中国书法家。
[19][19] 自九O年代初起,《书法》,《书法研究》或《中国书法》杂志每期部提此问题。然而自90年代中出现专门研究此题目的《现代书法》杂志。
[20][20] 见朗绍君《论现代中国美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362-363页。
[21][21] 请见本人写的文章「艺术中之丑: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天心与人心,中西艺术体验与诠释》,台北,立绪文化,第114-133页。
[22][22] 见Norman Bryson, 《The Post-Idological Avant-Garde》,in Gao Ming ed., 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 Berkeley, Univ.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pp.55-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李刚田:篆刻市场喜忧参半

下一篇论毛泽东的大众艺术模式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