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杨慎《升庵论书》原文与译文(节录)
杨慎简介和解题: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工书,王世贞《国朝名臣遗墨跋》谓其“以博学名世,,书亦自负吴兴堂庞”。吴兴,书之大家赵孟颧也。其书论有《丹铅总录》、《墨池琐录》、《书品》等。
他论书,推重风韵和态度。他也以晋人书为标准,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晋人书有一种难及的风韵和态度。并由此而轻视唐人书,他以为他们“乏晋逸,谓之毡裘气”,即裹上一件厚厚的毡裘,不见有风韵和姿态。他说:“法书惟风韵难及,唐人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法之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又说:“丁道护《襄阳启法寺碑》最精,欧、虞之所由出。北方多朴而有隶体,无晋逸,谓之毡裘气。”
与这种推重风韵和态度相联系,杨慎于书法审美标婉媚。他说:“唐史称颜真卿笔遒婉,又称柳公权结体劲媚,有见之言哉!今人竭力仿者,但得其遒而失其婉,徒学其劲而忘其媚,米元章所以有笔头如蒸饼之消也。”历来论书以筋骨胜,以遒劲为尚,杨慎在此强调的是一种婉媚的丰姿。
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墨池琐录》和《书品》中的部分论述。《墨池琐录》共四卷,有《明嘉靖本》、《四库全书本》等。《书品》不分卷,有《道光五年补刻本》、《光绪八年重刊本》等。今前者以《明嘉靖本》为底本标点,后者以《道光本》为底本标点,校以他本。两者所录,统名之曰《升庵论书》。
杨慎《升庵论书》原文与译文(节录)(2)
原文:丁道护《襄阳启法寺碑》最精,欧、虞之所由出。北方多朴而有隶体,无晋逸,谓之毡裘气。盖骨格者,书之祖也;态度者,书法之馀也:毡裘之喻,谓少态度耳。
书法唯风韵难及,唐人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法之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笔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领解,来源书法 屋,书法 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不可以语言求觅也。
得形体不若得笔法,学字如女子学梳掠,惟性虚者尤能作态度也。世之学阮研者不得其骨力婉媚,惟见孪拳委曲;学薄绍之者不得其婉妍渊微,徒似其经营险急:所谓丑女效肇,见者必走也。(来源)。
行行要有活法,字字要求生动。
译文:丁道护的《襄阳启法寺碑》最精粹,欧、虞之所由出来。北方碑刻多古朴而有隶体,无晋书的超逸,称之“毡裘气”。骨架,书的开始呢;姿态,书法的裕徐呢:“毡裘卜的比喻说少姿态罢了。
书法只有风韵难及,唐人作书多粗糙,晋人作书虽不是名法之家,也自美好有一种意趣飘逸而含蓄的气度。因为当时人物,以清新简练相夸耀,广大开阔为襟怀,修饰仪表开口说话,以风雅相胜,下笔散落文采,自然值得观看,可从精神领悟理解,不可从语言寻找呢。
求得书的形体不如求得作书的笔法,学写字如女子学梳妆,只有性情空闲的最能作姿态呢。世上学阮研的不求得他的骨力婉媚,只看见如双手曲折延伸的笔势;学薄绍之的不求得他的婉妍深邃微妙,只继承他经营险峻急速的书势:这有如所说的丑女效颦,见者必定远走呢。
作书行行要有活法,字字要生动。
上一篇: 卢 携《临池诀》原文与译文(节录)
下一篇: 徐浩《论书》原文与译文(节录)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