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世纪书法述论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曹建 间订交,直到潘先生去世,书法受沈、潘二先生影响;徐无闻(1931—1993),60年代在上海得访谒沈先生,受其沾溉。沈对诸位先生的影响所及,直接可从当今上海、重庆、南京、台湾等地帖学的发展找到影子。可以这样说,沈先生作为本世纪帖学的代表人物,其贡献不仅泽及当时,且还惠及当今。正是因为有了重庆时期的沈尹默及其周围的朋友、学生们的努力,中国的帖学才会在碑学大盛之后有了一个复兴的局面。同时,我们还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书法乃至任何艺术大师们的周围不仅有一些善学弟子,也有一些亦步亦趋徒学皮毛的“高足”。沈尹默所尽力发挥的中锋论,虽有偏颇,但足可成家。学习者如果全盘照搬其观点而不加思考吸收,则由于自身素质不及沈,完全有可能堕入庸俗化的泥潭,将陈独秀所批评的沈之俗气发挥到极至,最终丧失其艺术性。徐无闻先生晚年幅地充分认识到沈先生中锋论的局限性,所以曾反复讲王字侧锋问题。善学与否,是艺术能否得以发展之关键。赵之谦之后,康有为曾说:“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叔之罪也。”把主要责任归因于赵,实际上应责问那些从形迹上追踪赵之谦的学习者,为何弃神取形?齐白石一生,篆刻喜学赵之谦,但何尝只取其形?齐白石单刀冲刻的大量运用,无疑是从赵之谦的“丁文蔚”印及仿凿印单刀法的“锡曾审定”等印中受到启发,其大疏大密的章法构成则来源于赵之谦白文印中的大胆留红,他的《牵牛不饮洗耳水》以画入印表现的则是赵之谦为亡妇造像的思路。但齐氏哪一方印又不是对这些规则的化用呢?如此种种,均显示出自称“三门家下走狗”的齐白石对于赵之谦等人的学习无不有自己的独创。由是,齐白石才显示出独一无二的大家风范。 历代出现的那些学欧(阳询)而平、学颜(真卿)而肥、学赵(孟頫)而媚、学碑而呆、学齐(白石)而野等现象也只能归咎于学习者的品味和眼光。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只有那些从学习之初就有创造意识的人,才有可能最终获得成功。 (二)于右任:抗战时期书法之代表 (1)碑学与帖学的并行:于右任·草书·毛泽东 与重庆时期的沈尹默不同的是,于右任一生对于碑帖兼修,在学习的范围上较广,在学习心态上较沈平静。抗战时期于右任作为国民党元老,其影响力与号召力是不同凡响。再加之此前对于魏碑的深入学习,对于草书规范化的倡导,于右任已经是很有代表性的政治家、书法家了。早年的于佑任号称“西北奇才”,书法学习以何绍基、魏碑为主。1923年所书《张清和墓志》,由章炳麟撰文、吴昌硕撰盖、于右任书写,时称“三绝”。1932年,于右任在上海组织成立旨在规范草书书体的“标准草书社”。此二者为于右任在抗战期间大量书写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碑学的潜心学习,既重视传世名碑的临写,如52岁时有诗记其事:“朝写石门铭,暮临二十品。辛苦集写,如52岁时有诗记其事:“朝写石门铭,墓临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同时又潜心于散佚碑版的搜求,“洗涤摩崖上,徘徊造像间”。对于草书,他一生致力于“草书标准”之建立。抗战期间,分别于1938年由香港中华分局、1939年由中华书局、1940年由香港中华书局、1941年由上海中华书局、1943年由重庆说文社出版“标准草书”字帖。我们可以说,抗战时期的于右任在书法上的主张主要以“易读、易识、美丽、准确”为原则,以规范草书为己任,进行草书普及工作。他的这种工作影响到今天。如今在西安、北京、南京、台湾等地都有标准草书研究会,由于氏弟子或其他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参与,从事于体草书及其书法研究,以期继续弘扬书法艺术。1958年,毛泽东还临写于右任千字文,曾指示田家英:“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 << < 1 2 3 4 5 > >> >>| 相关内容 西安碑林名碑书法展宁波亮相 展现石刻“中国书法史” 佚名 书法“雄浑”审美形成中的民族心理作用 嵇绍玉 主题网络展:传播书法、情感和力量 杨阳 “妙法天成——细川护熙书法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 周玮 “妙法天成——细川护熙书法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 周玮 铁石梅花气概 山川香草风流——杨传连先生的书法艺术 佚名 【著名画家、书法家、艺术教育家】吕凤子 佚名 兰亭书法节举办“书写中华”文化雅集 冯源 114位蒙古文书法名家联合手抄66部蒙古族古籍 勿日汗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省美术书法作品展开幕 李珂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