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大众艺术模式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高名潞 人的说法也与列宁谈对传统和资产阶级艺术的态度类似。毛泽东的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也来源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即生活。特别是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指出我们是主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在1934年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被正式确立为苏联文艺创作方法的。 与斯大林一样,毛泽东的<讲话>的核心也是强调大众艺术,强调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但是毛泽东的<讲话>中的大众艺术(或者群众艺术)与苏联的大众艺术相较,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那就是更激烈地打击了艺术的本体观念,使其更彻底地大众化和社会政治化,艺术不是化大众.而是大众化。而艺术大众化的根本是艺术家的立场、思想乃至身分的大众化。这是个脱胎换骨的化,是思想感情和群众打成一片的过程。而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甚至是痛苦的磨练。尽管在苏联也强调艺术为大众,但主要还是强调艺术家以艺术去化大众。其基本目的仍然是强调艺术家如何用作品去提高群众欣赏美术的水平。实际上,苏联的艺术家协会成员的地位和荣誉都是很高的。他们并没有被要求成为工人、农民中的一员。因此毛泽东的大众化最为彻底,不但艺术得为群众喜闻乐见,而且艺术家也得承认群众在艺术方面也比自己高明。比如,被徐悲鸿称为共产党的伟大艺术家的占元,在延安画一幅放羊的版画时曾去征求放羊娃的意见,放丰娃说放羊不带狗不行。于是,占元立即顿悟,并自愧在''小鲁艺''的课堂里是听不到这宝贵的意见的。③ 这种降低艺术家等级的做法当然出自于毛泽东的阶级观念。但是同时,也打掉了艺术家本位观念,艺术最大程度地走向了媚俗。因为它既歌颂了领袖政党领导下没有任何丑陋与黑暗的现实的光明社会,也在这种歌颂中为大众勾画出一个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的完美的未来世界,同时又迎合了没有受过教育的大众(主要是农民)的欣赏口味。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描绘的乐观主义的故事和美好的生活,使那些精力耗散在劳动和战斗中的工农兵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自我投射欲望--一种从作品中 能看到自己的光荣感,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高贵感。另一方面,使他们忘掉现实的痛苦和艰难,从而勇敢而坚定地走向未来。毛式艺术的最大感染力是它能创造出天真、乐观的广大观众群,然而,文革时期当工农兵得到了最大的光荣之后,却落得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在这一点上,毛式大众艺术又像好莱坞电影,后者以逼真的道具和具有真情实感的表演叙述一个假想的故事,给你一个幻想,一个能使人身临其境并受其感染的幻想境地,去满足和迎合主要是市民阶层的惰性幻想和自我欲望投射的心理。但好莱坞电影毕竟还有悲欢离合,而毛式大众艺术却从来没有过这种痛苦的场面。它的悲剧也是崇高的,是忘却痛苦的殉难。 尽管在人文价值和流行途径方面,毛式大众艺术与西方波普艺术不同,但就艺术最终要传播于大多数人口之中这一流行标准而言,二者是一样的。但在这一点上,毛式大众艺术无疑拥有最大的优势。文革中,《毛主席去安源)一画居然一次发行9亿张,并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全民请宝画的热潮,这种现象可堪称世界流行艺术之最。 毛泽东大众艺术的发展阶段 1942年<讲话>发表以后,毛泽东以文艺为工农兵的口号即成为此后艺术的总方针。从实践上,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42年至1949年延安时期的稚拙时期、1949年至1966年苏化时期和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成熟期。 在第一阶段,延安时期的艺术活动,实际上主要是艺术改造运动,即将一批从上海等大城市来的激进的左翼美术家的思想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工农兵艺术家。奔向延安的左翼美术家当时都是激进的主张社会革命的前|<< << < 1 2 3 4 5 6 > >> >>| 相关内容 文化科技融合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杨静 寻常百姓用诗歌书法纪念伟人毛泽东诞辰124周年 李珍珍 上海文交所首推艺术品投资分期付款及包退模式 胡笑红 毛泽东致范长江第二封亲笔信首次展示(图) 佚名 毛泽东书法作品赏析2 佚名 毛泽东书法作品欣赏 佚名 毛泽东 佚名 纪念毛泽东书画大赛揭晓 万幅作品参赛业内罕见 汤红辉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