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书画网   文章作者:佚名

  郑氏明确"贬黜馆阁书体"、"卑视晋唐格辙",认为"师古不可盲从"等四端;主张自我创造,不拘于古人之范围。他将古代诗学理论中的审美取向,移植、演化为书法创作的美学思想。虽没有康有为"尊魏" 之说的强烈反响,但对流派形成与追随者有宣扬鼓动作用。

  4. 弟子多为国内外名人

郑氏的弟子如赵叔雍、曹聚仁、卓定谋、曾小鲁、徐志摩、李唐、郑洪年、李家煌、林语堂、马诗癯、赵正平以及归纳研究郑氏书论而成《海藏书法抉微》的张谦等人。

  李瑞清与"李派"   (李派书法作品)

  李瑞清的书学熔铸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开风气,所播深远直至当代。

  1. 开近代高等师范手工图画科的第一人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李氏出任设在南京的两江师范学堂监督。 1906年赴日本考察学务。为造就美术专业的教育人才,特于学堂内开设图画手工科。除中国画由中国教师传授外,全请日本教师担任,沿用西方国家学制与教学方法。开了全国美术教育之先河,饮誉国内外。为"李派"形成奠定基础。此时尚局限在文化教育与学术界。

  2. 辛亥革命后的"清道人"
  1912年后,李氏遁居上海王家湾,挂牌订润以鬻书画自给,身着道服,别署清道人。因卖字而多写多思,改变了以往视书法为余事的传统观念。他的创作与理论研究由此进入转折期。与此同时,他的书名响彻全国、深入民间。

  3. 有针砭时弊的理论主张
  在当时扬碑抑帖的形势下,李氏力主碑帖并重,二者不可偏废。并接受沈曾植等友人纳碑入帖的建议,对帖学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自"二王"顺流而下,旁撷唐宋,直至赵孟頫、董其昌等一切行草书。后集成《清道人临阁帖》问世,广为流传。

  4. 率先提出以器分派
  李氏认为,"大凡篆书与地理有关系,即在成周,各国有各国之风气,故书法不同。余欲著一书,以各国分派见。书未成,今只得以器分派。"此乃近代书法家率先立言者。

  5. 入室弟子皆学界名流
  例如胡小石、吕凤子、张大千等,虽不同科,但皆为两江师范学堂毕业生,先后又成了李氏入室弟子;李健原是侄儿,朝夕相处,所学更多。这几位皆久在高等学校任教,弟子、再传弟子不计其数。

  毋庸赘言,"李派"的影响主要在教育界。它的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与发展,恰好是书法艺术从文人余事发展到学科化、体系化的有力佐证。

  于右任与"于派"   (于派书法作品)

  于右任在民国时期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开国元老之一,身居要职,尤为关心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凡与书法有关者,事无巨细,每必躬亲,竭尽全力,实在是功高盖世。客观上有利于流派形成并远播国内外。

  1. 以汉字改革为出发点
  1932年于氏在上海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研究会(后为标准草书社),广收历代草书字迹,拟定标准,便于推广。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刊印初版《标准草书》,每年举行标准草书展览一次以扩大影响。1941-1948年,《草书月刊》计出6期等。虽逐渐演变为纯书法活动,但喜爱书法者,无人不知于右任的大名。

  2. 标准草书的倡导者与实践家
  1936年6月,于氏以笔试法写成《标准草书千字文》,先后印有10个版本广为流传;他为书法家、篆刻家的题字,书法论著的序跋,直至社会团体、店铺招牌的书写,大多为其个性强烈的书体。一眼望去,非君莫属。

  3."于派"传人遍布海内外
  国内有刘延涛、胡公石、李生芳、周伯敏等人。在他指导下,刘延涛著《草书概论》,1943年由说文社出版;在他命意之下,刘延涛笔述《标准草书释例》,由中华书局出版。私淑弟子不计其数。就海外而言,尤其是日本、韩国等,直到90年代依然薪传火种,代不乏人。

|<< << < 1 2 > >> >>|


  相关内容

纽约第五大道的圣诞季奇妙夜

王雷

法国五大博物馆名作首度联合来华

蒋肖斌

首都文化产业五大联盟成立 北京市长郭金龙出席

陈建

2008亚太艺术罗盘,串联五大亚洲双年展

潘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