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走近一个个花儿研究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痴迷花儿,义无反顾。

一个个“花儿研究者”,他们用一生的精力,写着花儿的情诗与少年的故事,编织着五彩斑斓的花儿梦。他们关注花儿,记录花儿,研究花儿,坚守在花儿的田园里。他们时常问自己:花儿为什么这么美?美得叫人不忍离去。他们以挖掘和创新花儿为己任,义无反顾地承担着一个又一个关于花儿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了解花儿、研究花儿、传承花儿,用一个个鲜活的花儿论文诠释了花儿的定义、花儿的分类、花儿的历史渊源、花儿曲令的挖掘创新、花儿唱词的内涵扩展,并对起源于古河州的花儿(河州花儿与洮岷花儿)在甘、青、宁、新等花儿盛行省区如何进校园、如何保护花儿会场、如何创建花儿博物馆、如何与旅游文化相融合等方面阐述了较新的观点,为花儿研究储备了一批理论成果,为花儿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走进柯杨的故事里才知人们亲切的称柯杨是花儿文化的培育者。他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有很好的人缘关系。他在大学执教时常常应邀去基层讲学采风,为其他人修改作品,指导论文,不辞劳苦,深受广大民间文学爱好者的尊重。他撰写的《莲花山花儿程式论》一文从“莲花山花儿的创作程式类型”“莲花山花儿的对唱程式对歌手即兴创作的影响”“程式规限下民间歌手的创造性”三个方面对莲花山花儿程式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他通过接待来甘肃莲花山考察采风的外国专家学者,通过指导外国研究生,通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通过花儿论文,系统全面地向国外介绍洮岷花儿及河州花儿,让中国花儿及花儿学传遍世界。

从牙含章整理的花儿史料得知他是花儿研究的先行者。他是临夏知识分子中整理研究花儿的第一人。他最先明确提出“河州花儿”的概念,对河州花儿概念有了一个准确定性。他对花儿研究所做出的理论贡献,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我们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民间文化,不仅树立了一个榜样,而且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

曾经获得过“山花奖·民间文艺终身成就奖”的马自祥常常说,他要用自己的方式要让让花儿更鲜艳。在临夏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时刻上演着花儿故事,描绘着花儿景致。在这样的景致里,他作为一个护花使者,在黎明的田埂,用自己的方式与花儿悄悄对话;在午后的溪边,用手中的画笔与民间艺术默默结缘;在黄昏的公园,用追梦的心境与花儿静静相守;在邻居的院落,用光阴的故事与民间艺术脉脉传情。

走进周梦诗的花儿生活,我们才知道梦诗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也是信念,是向往,是走向前方的匆匆脚步。周梦诗一刻不停地行走在家乡那弯弯曲曲且充满诗意的小路上,用心感受过花儿飘过来时小草的呼吸、风儿的呼唤、泥土的芳香和露水的灵动。他是花儿王国里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有着高贵的心灵和朴素的心愿,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撰写的一篇篇花儿论文为花儿的传承作出了贡献,他搜集整理的花儿资料成为花儿传承的一笔财富,他是一生追逐花儿的人。

花儿香自苦寒来 ,是郭正清四十年如一日一往情深追梦花儿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传统音乐的追随者,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说花儿、唱花儿、记花儿、写花儿,完成了一大批优秀花儿论文、花儿唱词、花儿音乐等作品。特别是他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无论内容、时间、出处等细节,由点滴的搜集到全面的收集整理。他有大量的“手写”版本,“剪报”版本,从1981年以来,凡是报纸、刊物上刊载的有关花儿的评介、研究文章,花儿研究动态、花儿会举办、花儿歌手演出情况的通讯报道等,都在这大量的剪贴本上加以储藏。丰富的花儿文献资料收藏,将为建立花儿博物馆奠定基础。

和王沛谈花儿,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一路跋涉,一路放歌,一路收获。他在大夏河畔孕育花儿情愫;他在临夏丰腴的土壤里培育花儿;他乘着花儿的翅膀步入学术殿堂;他抢救挖掘花儿,让湮没已久的文化瑰宝重放异彩;他为花儿申报“世界非遗”奔走造势;他在花儿园圃里播撒芬芳;他的论文《河州“花儿”拥有八项世界之最》引起关注;他编著了《河州花儿研究》《大西北之魂—中国花儿》《中国花儿曲令全集》《中国花儿散论》等专著,曾在中国音乐学院等举办《中国花儿》讲座;出席第六届全国“文代会”;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三届德艺双馨民间文艺家”、第七届敦煌文艺奖“甘肃文艺突出贡献奖”等,他是万花丛中辛勤采蜜的使者。

和王魁聊天、唱花儿、说关于花儿的故事,他的眼里闪着从未有过的喜悦和满足。他说,因为有了花儿,他的生命里多了一份坚固的信仰,这份信仰带给了他豁达的胸怀和勇敢的力量,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不管别人怎么去想,他把散落在民间的花儿汇集成了一首首美妙的乐章。著名花儿学家魏泉鸣先生评价说,王魁编写的《中国花儿音乐曲令大典》是中国花儿研究80多年以来收集花儿曲令作品中最全、曲谱最多、范围最广的花儿曲令选本。苏平女士也题词赞叹道:“花儿风情花儿韵,花儿园地四十春。爱花护花耕耘忙,不愧河州育花人。”

在康乐的大街小巷,人们一说起丁作枢,大家不约而同的说,他是花儿学者,他是花儿“唱把式”,他是花儿的“串把式”。其实和他一交流,才深知他就是花儿的“活字典”。走进他的世界,仿佛走进了莲花山传奇的故事里;靠近他,似乎欣赏着莲花山花儿多样的风姿。除了拍摄碟盘、编创花儿外,他还培养了一大批莲花山花儿新秀。他把搜集整理的花儿资料,编成《花儿、歌手、花儿会》一书,为抢救花儿、研究花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有人说:没有米兆仁这多才多艺的“串班长”,莲花山花儿就失去了新作,失去了莲花山花儿独有的魅力,失去了它最鲜活、最生动的本色。他是久经考验的花儿老手,是研究花儿的“活字典”,也是传承花儿的中坚力量;他除了编串花儿外,还擅长主持花儿演唱会,不论他走到哪个花儿会场,哪里就会欢腾起来。他总是把“串班长”们联络起来,共同创编花儿,鼓舞大家团结一心、搞好花儿传承事业,使这朵根植于黄土高原、丝绸古道上的小花,以她独有的卓然风姿在大西北的花坛绽放异彩。

在水云之间,董克义常常问自己:花儿为什么这样美,美得好像姑娘多情的眼眸;花儿为什么这样鲜,鲜得使人不忍离去。三十多年的追随,三十多年的守护,因为它是田野之歌,纯洁朴素,始终散发着泥土芳香;因为它是生命之歌,从中释放着乡间百姓的人性追求;因为它是地域性的开放艺术,在中国西北无处不在,与山风共舞,与流水同响,董克义于2021年主编的花儿论文集《花儿美学论稿》书稿为花儿的传承保护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他追随和守护着花儿,为花儿的创新发展倾注了青春和情怀。

和冯岩对话后,我们眼前顿时浮现出这样一个浪漫且富有诗意的画面:遥远的小山村,有一条弯弯的小路,弯弯的小路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个弯弯的山坡,弯弯的山坡间是那梦中的花儿与少年。在三十年的光阴故事里,在她内心世界里永远抹不去的还是那悠长的花儿。她在中国花儿之乡的小路上,沐浴花儿艺术的芬芳与甘霖;在浩瀚的花海中,采撷璀璨的艺术瑰宝。她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带着一种信念,承担着一位花儿学者弘扬花儿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

除了以上说到的牙含章、周梦诗、郭正清、王沛、米兆仁、马自祥、王魁、董克义、丁作枢、冯岩外,还有一大批临夏籍花儿研究者活跃在花儿研究的创新发展中,他们是:来自临夏市的李海魂、翁宏志、徐治河、辛治国、徐蕾,来自积石山县的司马和署、张廷瑞,来自永靖县的聂明利、王显瑞、魏登贤、潘尚光、罗进华、孔令莲,来自广河县的马小梅、马永清,来自和政县的程军山、蒋胜利、陈玉英、罗明华、马进忠,来自临夏县的赵永山、徐光文、张光业、吕学辉,来自康乐县的米兆仁、丁作枢、李宇芳、徐正文、刘秀梅、马晓春、晏继祖、汪应博,来自东乡县的马永华、马峰明、马峰清等,这些花儿研究者以他们的新鲜理念展示了非遗传承的强大阵容,以花儿追梦人的痴爱与热情,独有的执着和勤奋,创作出了一篇篇花儿理论文章,献上了一份份真挚的花儿追梦情怀。

......

一个个花儿研究者用自己的方式在传承并创新着花儿,这不是简单的花儿传承之举,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


作者简介:张晓东,临夏州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临夏州文联党支部书记,中国民协会员,临夏州民协名誉主席,《中国花儿》主编。撰写的临夏州党建工作综述近百篇刊登在《党的建设》《甘肃日报》《民族日报》等媒体;撰写的各类文艺活动解说词、散文,策划的不同形式电视专题片、创办过的多期车载电台综合节目、编创的《花儿艺术人生》《临夏·花儿集》等书籍得到好评。


 




上一篇从深圳到杭州,从生意人到画家,他的故事十分精彩!

下一篇王峥:用艺术点亮生命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