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乔纳森·琼斯/文;黄松/编译

  小汉斯·荷尔拜因 (Hans Holbein der Jüngere,约1497年-1543年11月29日以前)是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颗明星,在瘟疫肆虐的年代,他直面死亡和恐惧的。然而,在1543年因病逝世于伦敦后,却被葬在不知名的坟墓之中。《卫报》艺评人乔纳森·琼斯近几个月在伦敦寻找荷尔拜因的遗骨。在画家去世近500年后,找到遗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确实感受到他发来的信息,从他部分充斥着的尸体和骷髅的作品中,依稀可以感受弥漫的阴影和他的生死观。

  荷尔拜因《死亡之舞》之一

  荷尔拜因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明星, 他出生于巴伐利亚的奥格斯堡,自小跟从父亲老汉斯·霍尔拜因学习绘画,后来他和哥哥一起来到瑞士巴塞尔,在那里他遇见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伊拉斯谟委托他为自己的讽刺作品《愚人颂》绘制插图,同时还为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圣经》绘制了插图,并为巴塞尔市政厅绘制壁画。此后,他以英国君主亨利八世大臣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北方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之一,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乌托邦》一书)的座上宾的身份来到英国。在英国他的艺术赞助人包括了亨利八世首席国务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2015年英剧《狼厅》的主角),这也让荷尔拜因在英国名声鹊起,他为亨利八世和他的朝臣们绘制了许多肖像,并为其设计朝服。亨利八世还派他为克里维斯的安妮(1540年结婚;1540年宣布无效)画像,以帮助国王决定是否娶她为自己的第四任妻子。1543年,荷尔拜因正在为亨利八世画一幅肖像时,感染瘟疫在伦敦去世,年仅46岁,他在1543年10月7日写下的遗嘱,在遗嘱11月29日附件上注明他“最近已经逝世”,当他安葬何处却至今成迷。

  荷尔拜因,《伊拉斯谟像》,1523年,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荷尔拜因,《托马斯·莫尔像》,1527年,纽约弗里克收藏馆

  很少有画家能像荷尔拜因那样观察,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他的作品,会发现死亡永远在身边的发出警告。在伦敦国家美术馆藏的《出访英国宫廷的法国大使》(The Ambassadors)中,法国派驻英国大使丁特维尔(Jean de Dinteville,左)和英国外交官、主教塞尔维(Georges de Selve,右)都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穿着华丽的皮草,周围是科学和文化的象征,从日晷、地球仪到鲁特琴、唱颂集应有尽有。在华美的绿色窗帘的映衬下,呈现出完美、发光的细节。

  但是,画面底部中心的一个扭曲头骨,在制造视觉谜题(观众只能从右侧高处或左侧低处清楚的看到一个人类头骨)的同时,也贯穿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世界:黑白的头骨中带有流行病的空间,也暗示着不可避免的死亡。

  荷尔拜因,《出访英国宫廷的法国大使》,1533年,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或许是为了强调这一点,荷尔拜因还创作了一系列名为《死亡之舞》(The Dance of Death)的木刻,在这些木刻中,骷髅打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他还把基督画成一具正在腐烂的尸体,在画面中,基督身体甚至没有复活的暗示——它只是一个死人,他的脸正在变灰,脚也染上了绿色。当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巴塞尔看到这件作品时,他惊呆了:“为什么,一个人信仰会毁于一件艺术作品。” 在小说《白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为其中的角色写下了这样的台词。

  荷尔拜因,《死去的基督》,1520-1522年

  荷尔拜因多次以画笔描述了死亡,而他自己也身陷于伦敦瘟疫之中。 根据17世纪传记作家卡雷尔·范·曼德(Karel van Mander)的说法,在死于瘟疫前的几周,他立了一份遗嘱,抚养他在英国的两个私生子女。

  荷尔拜因《死亡之舞》中的“死神和修道院长”

  虽然他的作品熠熠生辉,但他死后,遗骨的确切位置是未知的,而在如今的伦敦,似乎还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百年前的手绘植物科学画|手绘

下一篇西方名家笔下的爱情:是救赎还是毁灭早已不再重要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