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国外艺术家轶闻趣事     |      作者:佚名

惺惺相惜,文人相轻。文人墨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群体,很多时候文人互相吹捧,有些时候也免不了口诛笔伐。

文人之间之所以互相诋毁,多数时候因为羡慕嫉妒恨,在名利之间选择打压他人。在中西文化艺术开始交流的现代时刻,中西文人之间也会发生很多摩擦,中国人普遍对外国文人比较青睐。

而外国人会先存一种傲慢的心态,在不了解中国文人之前免不了小看中国人,了解之后也会成为很好的朋友,张大千和毕加索就是这样成为朋友的,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关于他们的故事。

在中国,张大千和齐白石

在中国画界,张大千和齐白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齐白石比张大千大30多岁,两个人都是清朝末年生人。齐白石老先生和张大千一样,都是白髯戴镜的人,不过齐白石要更消瘦一些。

齐白石没有张大千那么潇洒,张大千出生在书香门第,但齐白石也有他的底蕴,早年的齐白石从做木匠出身,一直到最后当上教授,他连当慈禧皇宫画师的机会都推掉了。

齐白石游山玩水,不过张大千的游历经历要更丰富一些,两个人都是画家中的高寿者。两人都是非常有趣的人,张大千是比较痴情的人,年轻时曾经因为发妻出家为僧,而齐白石是个出了名的“抠门”之人,招待客人都用留了好几年的“模式点心”。

两个人在生前有一些交集,不过交集并不深,齐白石不是特别喜欢张大千。据说有一次张大千特意拜访齐白石,但齐白石却让佣人回复自己不在,并直言自己不喜欢造假的人。

 

齐白石的很多绘画品质都影响了张大千,张大千对齐白石也是一万分的敬重,张大千成名后在巴西举办画展,一位农场主用当地牛毛制成8只特等毛笔给张大千,张大千将其中两只送给毕加索。

而另外两只送给齐白石,不过这次的赠送方式非常特别,因为齐白石已经驾鹤西去,张大千朝着祖国所在的方向,将两只毛笔烧掉了,由此可见张大千和齐白石之间的文艺联系还是非常深刻的。

张大千之所以敬重齐白石,其一,齐白石的人品是无人能敌的,画作功力更是无人能及;其二,齐白石比张大千年长,齐白石也算是张大千的长辈,中华传统文化自有这种尊敬师长的习俗。

其三,齐白石可以和张大千并重,两人被合称“南张北齐”,都是中国画界的重镇,他们之间对艺术有着共同的追求。不论怎么说,两个人的人生不太能相提并论,没有哪个人,中国绘画历史都将有重大缺憾。

在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

西方绘画大师很多,比如梵高、莫奈、达芬奇等等,我们小时候还学习过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但毕加索这个名字对我们更加熟悉。从年龄上看,毕加索介于齐白石和张大千之间,最后毕加索也活到了90多岁高寿,这也让三人产生了联系。

追根溯源,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他的作品总计超过了3万件,被称为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

其实毕加索的绘画天赋从幼年就已展现,邻居们都为他的画作和剪纸感到惊叹,他时常在课堂上认真地发呆,漫无目的地观赏窗外的美景。

 

虽然被老师和同学嘲弄,但是这成了日后毕加索创作的重要生活来源。好在毕加索的父亲非常支持毕加索进行创作,他一步步走入了艺术的殿堂。

毕加索的画之所以高超,因为每一幅都是他用心的结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的画中流淌着我的血液”,可见毕加索将他的画作视作他的生命、他的婴孩。

毕加索始终是个敢于创新的人,他的艺术生命永远是年轻的,他将神秘主义、立体主义、原始艺术、现代艺术充分结合,不论是抽象还是写实都拿捏得十分精到。

毕加索之所以成功,不能不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家庭是他前进的动力,一路都有家人的爱支撑着;其二,他的想象力没有磨灭,他没有被学校教育刻板规训,自由成长是他的优势所在。

其三,他打破了所有套路,可以说他没有明确的老师,也没有具体的弟子,他一个人在艺术世界里精心地创造,他走过的路都是不可复制的。

其四,毕加索的恋爱关系非常复杂,多变的爱情是他被人诟病之处,但一定也给予他画作很好的灵感。这就是毕加索,一个严肃深沉地凝视众人的毕加索。

当张大千遇见毕加索

张大千晚年游走西方,曾经多次登门拜访毕加索,都吃了闭门羹,不过1956年夏天,张大千终于叩开了毕加索的古堡大门。

当时毕加索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别墅中居住,占地百亩而且环境优雅,在张大千夫妇踏入古堡时,开门迎接的毕加索破例穿上了上衣和鞋子,在翻译的沟通下,几个人愉快地交谈着。

不过在画室内参观时,毕加索打开自己的一些画作,张大千夫妇一见全是中国画,不禁大吃一惊,更让他们吃惊的是,毕加索单刀直入地说:“这些都是我临摹贵国画家齐白石的画作所得,你们二位看看怎么样?”

毕加索从西方人的角度畅谈,并没有想到这触犯了中国人的文化禁忌——在一个人面前夸赞他的对手。张大千夫妇听后非常尴尬,张大千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还是夫人反应得比较快,连忙应和着说:“您画得真不错,真是出神入化”。

张大千也连忙笑着说:“真不错,真的不错”,毕加索也点头回应,这场尴尬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化为乌有了。

毕加索就是这样直肠子的人,看完画册之后,毕加索非常不解地问道:“我非常不理解你们为什么到西方来学习艺术,西方根本没有艺术可言,真正的艺术都在东方——中国和日本。”

张大千被毕加索的这一番话镇住了,但同时张大千也感到欣喜和自豪,竟然有西方绘画大师亲口称赞中国文化,而且还在临摹中国画家的画作,他们对艺术理论的宏观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共进晚餐并合影留念。

张大千遇见毕加索是谋划之事,但他们的谈话却是随机而随性的,坦坦荡荡的毕加索知无不言,从谈话中可见,中国画家在世界艺坛的重要地位。

很多时候我们还不够自信,总觉得文明存在于西方,而忘了我们世世代代留存的文化是瑰宝,毕加索无疑点醒了张大千,也点醒了我们下一代,将中国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是当务之急。

 

口才,也是一种艺术

艺多不压身,绘画是一种艺术,而语言也是一种艺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是人会语言,可以将语言表达出去和记录下来,而语言也是一把利剑,会说话的人惹人爱,不会说话的人讨人嫌。

中国人也常说一句良言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用语言温暖他人,也要学会用恰当的语言回击那些伤害。

毕加索和张大千的对话内容本无它意,毕加索也只是显示中国画家的画作有水平,但却弄出了文化差异下的尴尬,好在张大千夫妇顺水推舟地巧解尴尬,最终让这个故事成为中西对谈的佳话。不得不夸赞张大千夫人一番,有良妻伴身真是一件幸事。

 

每个人都有一张嘴,但张开嘴的回音却不一样,有些特别刺耳,而有些委婉动听。说话真的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反复练习的独特艺术,说好了、说对了就是妙语连珠,大珠小珠落玉盘,否则能引起误会和怨恨。

而我们练习说话的方式也很多,比如每天找一些散文进行针对性的朗读,刻意背诵一些名人名句,或者多参加朗读比赛或者辩论赛,和家里人、陌生人都进行交流,打破自己的思维惯性,再者多学习名人说话的技巧也可以快速提升语言水平。

就像这则故事中的张大千夫妇,面对毕加索张口闭口齐白石,没有恼羞成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语言艺术和人格修养,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如此地镇定自若,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维护自身权益。

文/文史天下谈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这座蓝房子 记录了弗里达人生的三场灾难

    下一篇:审美力·画布上的声音|用音乐致歉:作曲家亨德尔与英国国王乔治一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