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 作者:佚名
织牢校园疫情防控安全网
我市此前尚未返校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今起分批返校
记者9月14日从教育部门获悉,此前尚未返校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15日起将根据各区(新区)安排,分批陆续返校。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从8月中下旬开始,深圳各校就已经未雨绸缪,从数据监测、消毒消杀、入校流程、管理制度、人员安排、家校联动等方面做好准备,为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提前织牢了安全网。
|返校前师生核酸三天三检
“9月14日,符合返校条件的行政教辅人员已到校上班,老师也回到学校进行办公室内务整理,为学生返校做好充足准备。”深圳第二实验行政办主任李辉波介绍,根据相关安排,9月15日上午高一高二年级错峰返校,高二学生上午8点前返校,高一学生上午8:30-10:00返校。师生员工返校前需要连续3天核酸每天一检,凭核酸检测记录、24小时内核酸阴性报告及绿码、行程卡等返校。
连日来,二实一直为学生返校做足准备工作,如今,电子哨兵、消毒用品等防疫设备设施及物资均已到位,校园已完成返校前的全面防疫消杀。李辉波告诉记者,根据安排,在10月底前,师生员工校内每日一检,后勤、食堂、保安、保洁等重点岗位人员全覆盖,确保不漏一人、不漏一次。
|严把返校流程提供安心守护
“根据安排,高二、高一年级将分别于15日上、下午分批错峰返校。在校门外指定的送达区,家长送到即走。学校还专门招募了一批符合防疫安全要求的家长义工,在校外帮助学生搬运及消毒行李,确保整个返校过程不聚集、不拥堵。”龙城高级中学安全办主任马大力指着校门外的行李装卸区、消毒区,告诉记者,学校安排了三辆货车,会把消毒后的行李统一运送到宿舍区,按照行李箱上的标签以班级分区摆放,方便学生领取。校内的党员和教师义工、学生志愿者,会各司其职,在各个环节上协助返校生尤其是高一新生尽快完成住宿安置。
“返校当日下午高二上课,高一年级16日上课。学校德育处还专门面向高一新生准备了‘理想和目标教育’主题班会,指引新生们认同高中生身份、奔赴人生梦想。”马大力表示,学校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返校防疫工作流程,包括通过团体码检测学生的核酸等防疫信息,以及测量体温,手部、鞋底消毒等入校防疫流程,宿舍、食堂、教室等公共场所的消杀消毒和清洁整理等常规防疫工作也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开展。
马大力补充道,9月初学校专门组织了全体行政干部参加新一轮防疫安全演练;学校还向辖区的交警、派出所进行了报备,返校当日,相关单位将派出警力到场协助做好返校安全工作保障;校医也将在校门口值守,一旦发现发热情况方便立即判断、处置……稳定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老师们有信心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提供一份用心的保护。
|把疫情阻挡在校门外
“学校一直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迎接学生返校,一定要把疫情阻挡在校门外。”海岸小学校长张志林表示,疫情的精准防控是师生返校的重中之重,为此,学校组建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防疫关键节点上的工作职责,责任到岗,任务到人,依照上级指示逐条落实防控清单。学校还建立了自己的负面清单,对不完善之处严格整改,确保各项防疫工作能落地、可操作,经过上级督导检查验收,完全符合返校条件。
“在防疫制度落实上,防控小组实行疫情防控数据每日书面报告,始终关注师生们的健康动态,做到时刻心中有数。目前,全校1590名学生、124名教职工,除个别学生尚未返深外,绝大部分师生具备返校条件。”张志林还透露,为了迎接260多位一年级新生,除了前期召开线上家长会,学校还给孩子们准备了老师自主设计的“启航小舵手”幼小衔接课程手册,返校首日,会将手册和“小海”“小岸”两个吉祥物一起发到孩子们手上。而其他年级学生,也将以激励性评价的方式收到吉祥物,寓意着团结、聪慧、勇敢的小海豚将陪伴学生们一起返校,快乐学习。
采写|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首席记者 李丽
来源:深圳特区报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
- 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讲
- 中国目前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在校青少年的抑郁情况更为严重
- 教育部回应“山河大学”:将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结构
- 女生必须穿裙装校服上学?美最高法院驳回学校上诉
- 速看!2023年中小学生暑期安全提示36条
- 多家高校发公告:因收取0.6%手续费,7月1日起停用微信支付
- 外媒:世卫组织癌症研究机构称阿斯巴甜甜味剂可能致癌
- 为了保护环境,苏格兰呼吁女性生育时,尽量别用止痛药
- 美国女子去世7只猫继承217万元遗产,上百人争抢领养
- 珠海长隆男女因插队争执,互扇耳光,女的插队先动手,扬言要报警
- 金沙江落水女孩拜救人者为干爹,妻子提起救人一幕仍心有余悸
- 盖茨私人办公室面试过程被曝光:女子应聘时被查私生活
- 警惕恶意抹黑清华大学的舆论倾向
- 小伙在没信号的原始森林隐居4年:传承部落文化
- 纽约收容所无家可归者突破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