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书画网   文章作者:佚名

海之初,还曾经投资过交通干线附近的房产,获利也颇为丰厚。

  投资别墅亦租亦卖

  1921年,已届64岁的康有为,又在上海愚园路(当时为英租界越界筑路地段)自购地皮10亩,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此后在上海文化史上以“康公馆”著称。这座康公馆的门牌原是地字34 号(后改编为192号和194号),筑有两幢西式楼房。1926年3月,康有为就在这临街的一幢二层楼内,开办了“天游学院”。

  1927年康有为去世后,“天游学院”随即停办。然而“游存庐”还“存”了3年。到1930年,康氏家族继承人为偿还债务,被迫将“游存庐”出售给浙江兴业银行。该行将原有园林拆除,利用这10亩地皮,改建为“弄堂式”的居民楼房40多栋,名为“愚园新村”,迄今尚存。

  据史料称,康有为购置过三处别墅。杭州的“一天园”是他最花费心思的一座别墅。一天园建筑耗时4年,工程划分了11期完成。康有为关于一天园的记述甚多,在《一天园记》和《一天园诗十章》中,都可窥探到康有为晚年沉醉于自然景色和花树竹木之中,颇有“天游化人”的心境。

  上海莹园是康有为晚年修建的第二处别墅,1922年落成。此园地处上海杨树浦,临吴淞江,可远眺日出东海,偶见海市蜃楼。莹园的建筑比较简单,康有为曾有《新筑别墅于杨树浦临吴淞江作》一诗。这座别墅筑成仅一年多时间,就转售给日本人。

  青岛“天游园”是康有为晚年生活中的第三处别墅,地址在青岛福山路6号。这里原是戊戌变法前德国在青岛设租界时建筑的提督署,当地称之为“提督楼”。该楼筑于信号山坡,屋虽小而园甚大,望海绿波,盛暑不热,是个好去处。1923年康有为游青岛,当时青岛市长赵琪(军阀张宗昌的部属)招待康有为住入提督楼。康有为看上了这个好去处,就决定租赁。过了一年多康有为将这座楼又买了下来,改名“天游园”,此后每年夏天率亲属子女来青岛避暑。

  庞大开支依仗颇多进项 

  有人从康氏家族庞大的日常开支推测出,康有为的各种收入每年要超过2万银圆(大约折合人民币80万元左右),因为只有如此收入才能养得起他的大家庭,以支付各种日常消费生活。

  康有为的家庭庞大,家中成员庞杂,除了原配夫人张云珠于1922年去世外,他还有5位妻妾和6个未婚子女,日常侍候这些老爷太太、公子小姐的有10多个女仆、30多个男仆、厨师等雇员。另外,据说康家还雇有两个头卷白布、满脸络腮胡子的印度看门人,看来康家那时排场不小。平日里,来康家的还有川流不息前来寄居的门生故旧和食客,少则十余人,多则三十余人,康有为一概款待如宾,颇有战国时期孟尝君“养士”的古风。

  康公馆的生活算得上“钟鸣鼎食”之家。据媒体报道,康家招待这些成群的宾主,光是消耗大米,平均每4天就要吃掉一石(176斤)。康家仆役每天采购日用品、副食品多用汽车运输,每月单伙食费就要花费400银圆以上。雇员每人月薪平均12银圆,共计每月支付工资500银圆。康家五房妻妾更不是省油的灯,此外还要给女儿每人每月发零用钱5银圆,儿子每人2银圆,这些开支每月也得几百银圆。

  再有,康有为不断与外界联系,时常“通电”对国事表态,依照当时的费用,据说仅电报费每年可达上千银圆。再加上婚丧喜庆应酬费等等,总开支平均每月2000银圆左右。

  总之,康有为55岁以后在上海和江南生活的14年间,每年花费不下两万银圆,大约折合人民币80万元左右。

  康公馆这样浩大的日常开支,再加上置办别墅颐养生年的耗费,单是靠康有为买卖房屋赚取差额,也肯定是窘迫难言的。有出必有进,钱从哪里来?据史料记载,康有为经常会得到宪政党的供给。康有为长期是宪政党的党魁,接受宪政党供给的生活费。有次保皇会在海外募得基

|<< << < 1 2 3 > >> >>|


  相关内容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

康有为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