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华洗尽清气漫——王志《喉痛帖》赏读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简介: 王僧虔(426~485年)是魏晋时期重要的书家、书论家。王志(生卒年不详),字次道,为王僧虔次子,王慈之弟。因年代久远,战乱频繁,魏晋的很多法帖都毁灭、散佚了,留存下来的屈指可数、拱若佳珍。先贤也许 ... 王僧虔(426~485年)是魏晋时期重要的书家、书论家。王志(生卒年不详),字次道,为王僧虔次子,王慈之弟。因年代久远,战乱频繁,魏晋的很多法帖都毁灭、散佚了,留存下来的屈指可数、拱若佳珍。先贤也许想象不到,他们令后世流连的佳作,常常是一些不经意的手札,王志的《喉痛帖》便是一例。《喉痛帖》释文:“臣六代从叔祖梁中书令临汝安侯志书。一日,无申只□正属雨气方昏,得告深慰。吾夜来患喉痛,愦愦,何□晚当故造迟叙。诸惟□不□。”看到《喉痛帖》,不禁想到张旭的《肚痛帖》。韩愈赞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书之妙道,关乎性情,一颦一笑,皆可为书。 在创造性方面,王志远远超过其父兄,这一点和王献之相类似。与同时代书家的札帖相比较,此帖不拘成法、大胆泼辣。通篇观之,结字险峻,上窄下宽,左右拉开距离,形成强烈的对比。笔画忽粗忽细,章法茂密,楷、行、草相杂,别具一格。既传承二王笔法,又流露出自我创新的意识。此札开篇的“一”字较轻细,其后的“申”字粗壮有力,竖画劲健,收笔见枯,给人“燥裂秋风,润含春雨”之感,颜真卿《祭侄稿》中有用笔与此处相像。第2列连续4字极粗重,没有刻意用细笔来作变化,“气方”二字连笔完全不必要,“方”字笔画少,连笔很累赘。很多人在称赞王志创作胆识高、气势足的同时,也指出其用笔亦失于粗野,看来有一定道理。自此行起,逐渐进入创作状态,“来患”二字笔画细且为草法,此后连笔渐多,字形简约,到最后一列,字形极为放浪,体现出不流于俗的匠心。从字形大小来看,第2列末“告”和第3列“慰”字大小悬殊相差7、8倍。笔画粗细的对比,见证了创作时的激情与速度。 书法史中,有些人沿袭家法,最终湮灭了自己,一些书家抱着前人风格,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顶礼膜拜,有欲变而不能变的痛楚。大师是难以逾越的高峰,连吴昌硕都曾发出“别树一帜难矣”的感喟。作为书家,最可贵之处是必须具备“恨二王无臣法”的创新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此件手札中因运笔、气势不足而存在韵籍缺乏的问题,应持理解态度。在书史上,王志能凭手札书史留名,自有其过人处。此作全篇逸笔草草、反差极大,最终复归于朴,凸显了晋人潇洒出尘的风范。这所有的一切,都在一件手札中展露出来。观之,有如对至尊之感,后世的米芾得益于此帖良多。 相关内容 吹来清新的风——张弼《行草诗文卷》赏读 徐传法 秀逸得天真——朱彝尊隶书中堂赏读 佚名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